成语拼音:guǐ yù jì liǎng
成语解释:见“鬼蜮伎俩”。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并非闲话(三)》:“古人常说‘鬼蜮技俩’,其实世间何尝真有鬼蜮,那所指点的,不过是这类东西罢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人的动机
繁体字形:鬼魊技倆
英文翻译:devilish stratagem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蜮:1.传说是躲在水里能暗中含沙射人的动物。比喻暗中害人的阴险分子:鬼蜮伎俩。2.谷类的害虫:螟蜮。
技:1.技能;本领:技术。技巧。绝技。一技之长。黔驴技穷。无所施其技。2.姓。
俩:[liǎ]1.两个(后面不能再用量词):姐妹俩。2.不多;几个:刚有了俩钱儿,就不知道迈哪条腿了。就那么俩人,还成得了气候![liǎng]见〔伎俩〕
“鬼蜮技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那些暗中使坏、阴险害人的手段。比如公司里有人表面夸你能力强,背地里却偷偷篡改你的数据,导致你被领导批评——这就是典型的“鬼蜮技俩”。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种手段总能得逞?”其实关键在“暗处”。就像深夜里的雾气,鬼蜮技俩往往披着伪装。比如邻居大妈一边热情地送你自制糕点,一边在社区群里散布你家孩子逃学的谣言。等到你发现时,负面印象早已形成,这就是它的阴险之处。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明朝官员海瑞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当年有同僚故意在他巡查时安排歌妓接近,想给他扣上“作风不正”的帽子。海瑞却提前让书童记录全过程,最终当众揭穿阴谋。这说明对付暗箭,既要有防备意识,也要善用阳光照破阴影。
有个有趣的细节:古人用“蜮”这种传说中会含沙射影的怪物作比喻,恰恰说明这种行为自古就存在。就像现在网络上的水军,用大量小号伪装成路人抹黑对手,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旧把戏。
我认为这类手段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总有人想走捷径。但就像再厚的乌云也遮不住太阳,现代社会越来越透明的信息环境,反而让鬼蜮技俩的生存空间变小。与其费心设计阴谋,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实力上——毕竟,真正的好口碑从来不是靠暗算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