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n wáng pò shī
成语解释: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成语出处: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繁体字形:魂亡魄失
英文翻译:Lost soul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魂亡魄失”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形容一个人极度惊慌或精神恍惚的状态。比如考试时突然发现没带准考证,大脑一片空白,手脚发凉,这时候可能就会“魂亡魄失”。但这种情况真的只是情绪失控吗?其实背后藏着人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身体在高压下自动开启了“生存模式”。
举个例子,老张第一次在千人大会上演讲,刚上台就忘了词,话筒还发出刺耳的噪音。他事后回忆:“当时眼前发黑,耳朵嗡嗡响,感觉自己像个断了线的木偶。”这种描述是不是特别符合“魂亡魄失”的意境?有趣的是,人在这种状态下反而可能激发出潜能——老张最后硬是靠着手机备忘录里的提纲,结结巴巴完成了演讲。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古老的成语吗?其实在高压职场中,“魂亡魄失”的瞬间并不少见。比如程序员遇到系统崩溃,眼看着倒计时的修复时限;医生面对突发危重病患时的手心冒汗。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断片”时刻恰似电脑的强制重启,给思维按下暂停键后,反而能整理出新的解决思路。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正视情绪波动。就像手机偶尔会卡顿,人脑也需要容错空间。上周我在地铁坐过站时,确实有过短暂的“魂亡魄失”,但转念一想:正好探索下不熟悉的街区,结果发现了一家宝藏书店。你看,看似负面的状态,换个角度就成了生活的小惊喜。
下次遇到让你“魂亡魄失”的场景,不妨试试三步法:深呼吸5秒,用手指轻敲桌面找回触觉,然后像旁观者那样描述现状。这个方法帮我熬过了好几次方案汇报的紧张时刻。记住,暂时的失魂落魄不是软弱,而是身体在说:“我需要调整呼吸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