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g yú zhǐ wěi
成语解释:《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朱熹集传:“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后因以形容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
成语出处:《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朱熹集传:“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辛劳
繁体字形:魴魚赪尾
英文翻译:Snout bream
鲂:鱼类。体形像鳊鱼。背部特别隆起,腹缘后部具肉棱。长可达50多厘米。生活在淡水中,可以养殖。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赪:红色。
尾:[wěi]1.尾巴。2.事物的末端:队尾。尾声。3.跟在后面:尾随。4.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尚未了结的事情:尾数。扫尾工作。5.量词。用于鱼:一尾鱼。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yǐ]1.马尾(wěi)上的长毛:马尾罗。2.蟋蟀等尾(wěi)部的针状物:三尾儿。
你有没有听过“鲂鱼赪尾”这个成语?它最早出自《诗经》,原本是描述鲂鱼尾巴变红的现象,后来被用来比喻人因过度劳累而面容憔悴。比如我们可以造这样一个句子:“连续加班三个月后,小林的脸色就像鲂鱼赪尾,眼下的乌青连粉底都遮不住。”这个画面是不是特别有代入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鱼的尾巴变红来比喻人的疲惫?”其实古人观察到鲂鱼在特定环境下尾巴会充血发红,这和人在压力下脸色发青、眼下发黑的状态异曲同工。就像现在常说的“社畜脸”,虽然时代不同,但人们因辛劳产生的身体变化总能找到跨时空的共鸣。
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张阿姨的儿子备战高考那年,邻居们都说他“整个人像被蒸过的鲂鱼”——原本红润的脸变得蜡黄,走起路来都像拖着条沉重的鱼尾巴。这种生动的比喻,比直接说“他看起来很累”更能传递那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中有新解读。我曾遇见一位创业者,他说:“初创团队哪个不是鲂鱼赪尾?但尾巴红着红着,说不定就游出了自己的海域。”这种化用既承认了拼搏的艰辛,又带着破茧重生的乐观,倒是给老典故注入了新活力。
观察身边的朋友,你会发现“鲂鱼赪尾”时刻可能就在眼前。那个凌晨两点还在改方案的设计师,那个抱着孩子批改作业的老师,他们的状态都在提醒我们:奋斗固然重要,但别忘了给身体按下暂停键。毕竟再漂亮的鱼尾巴,也需要清澈的水才能保持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