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ǎo kū yuán tí
成语解释:泛指禽兽悲鸣。形容悲凉的情景。
成语出处:唐·王维《能禅师碑》:“山崩川竭,鸟哭猿啼。”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动物哀鸣
繁体字形:鳥哭猨嗁
英文翻译:Birds cry and apes cry
鸟:[niǎo]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2.(Niǎo)姓。[diǎo]同“屌”。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猿:哺乳动物,外形像猴而大,种类很多,没有颊囊和尾巴,有的特征跟人类很相似。生活在森林中。如猩猩和长臂猿。
啼:1.啼哭:啼笑皆非。哭哭啼啼。2.(某些鸟兽)叫:鸡啼。月落乌啼。虎啸猿啼。3.姓。
“鸟哭猿啼”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凄凉悲切的场景。比如,当描写一片荒芜的山林时,可以写:“深秋的夜晚,山谷中鸟哭猿啼,风声夹杂着动物的哀鸣,仿佛连自然都在为这片土地的寂寥叹息。”这里的“鸟哭猿啼”不仅渲染了环境的荒凉,还暗示了某种未言说的悲情。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传递悲伤的氛围?其实,它的核心在于用动物的声音映射人类的情感。鸟和猿的啼叫本身是自然现象,但“哭”和“啼”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让读者联想到孤独、无助的情绪。比如在故事中,主角经历离别后独自行走,作者用“鸟哭猿啼”的场景衬托他的心境,无需直接描述“悲伤”,却能让人感同身受。
再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公司裁员的消息传开后,办公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竟让人联想到‘鸟哭猿啼’般的压抑。”这里将成语的意境迁移到现代职场,说明它不仅能描绘自然环境,还能隐喻集体情绪的低落。
有人问:这种成语会不会过时?我认为不会。虽然它的出处多与古代文学相关,但人类对情感共鸣的需求是永恒的。比如在环保议题中,可以写:“森林砍伐后的废墟上,鸟哭猿啼的消失反而成了最刺耳的警钟。”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韵味,又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
个人看来,“鸟哭猿啼”的美在于留白。它不直接说“悲伤”,而是用声音勾勒画面,给读者想象空间。就像水墨画的飞白,看似空缺,反而让意境更深远。下次写作时,如果想表达隐晦的哀愁,不妨试试用它替换直白的形容词,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想抛一个问题:如果“鸟哭猿啼”代表悲伤,那么什么成语能描述“寂静中的希望”?或许可以反向思考——当鸟猿不再啼哭时,是否意味着新生即将到来?语言的魅力,往往藏在这样的对立与转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