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qi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kē qiāng yù

成语解释: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成语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先兆》:“寻尚主,拜驸马都尉,鸣珂锵玉,出入禁挞,良田甲第,珍宝奇玩,豪华富贵,冠于一时。”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鳴珂鏘玉

英文翻译:Singing and singing jade

鸣珂锵玉的意思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珂:1.像玉的石头。2.马笼头上的装饰。

锵: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锣声锵锵。玉佩锵锵。

玉:1.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2.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玉立。3.敬辞。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玉体。玉成。

成语评论

大家有没有听过"鸣珂锵玉"这个成语?它最早出现在《晋书》里,原指古代贵族马车上悬挂的玉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现在常用来形容人的身份显贵或举止高雅,就像那些玉石相击的声音一样令人瞩目。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古装剧,那些达官贵人的马车经过时,珠玉叮当的声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贵气。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在商务酒会上,王总穿着定制的西装走来,袖扣上的和田玉随着动作轻轻相碰,发出悦耳的叮咚声,这场景不就是现代版的"鸣珂锵玉"吗?不过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古人要用玉器来彰显身份呢?原来在古代,玉器的开采和雕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这种稀有的装饰品自然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其实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职场新人小张刚升任部门主管,同事夸他"现在真是鸣珂锵玉了",既肯定了晋升的事实,又暗含对他专业素养的赞赏。这种表达比直白的"升官发财"更有文化韵味,也避免了赤裸裸的功利感。我常觉得,传统成语就像文化基因,总能在新时代找到适配的表达方式。

有趣的是,玉石碰撞本是无心之举,但被赋予文化意义后就成了刻意追求。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某些现象——有人为了彰显身份而过度消费奢侈品,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提升内在修养上。毕竟,真正的"鸣珂锵玉"应该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从容气度,就像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不需要刻意装饰就能自然流露。

最近看故宫的文物展,那些古代玉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突然明白"鸣珂锵玉"的深层魅力,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珍贵,更在于它承载着中国人"君子如玉"的精神追求。这种文化密码穿越千年,依然能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共鸣,或许就是传统智慧的生命力所在。

"鸣珂锵玉"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