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qín
  • ér
  • z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qín ér zhì

成语解释: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繁体字形:鳴琹而治

英文翻译:Rule by singing

鸣琴而治的意思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琴:1.某些乐器的统称。如胡琴、提琴、钢琴等。2.古琴。拨弦乐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发音清幽。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治:1.治理:治家。治国。自治。治标。治本。治淮(淮河)。2.指安定或太平:治世。天下大治。3.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县治。府治。省治。4.医治:治病。我的病已经治好了。5.消灭(害虫):治蝗。治蚜虫。6.惩办:治罪。惩治。处治。7.研究:治学。8.姓。

成语评论

鸣琴而治”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古代文人的浪漫想象,但它的核心逻辑其实很接地气。举个现实场景:某公司空降的新领导到岗后,既不急着开会立规矩,也不盯着员工考勤,反而每天午休时在办公室弹吉他。有人嘀咕:“这怕不是来混日子的?”结果三个月后,团队业绩不降反升——原来他通过团建活动摸清了每个人的特长,用音乐拉近距离后悄悄调整了分工。这就是现代版的“鸣琴而治”,重点不在于弹琴形式,而是通过非强制手段激活团队潜力。

有人会问:不靠硬性制度真能管好人吗?看看社区网格员王姐的故事就明白了。她管辖的老旧小区没有装人脸识别门禁,却靠着组织广场舞队、宠物联谊会,让居民自发形成了互助网络。有次暴雨预警,居民群半小时内就自发排好了独居老人的帮扶名单。这种通过情感联结实现的自治,比冰冷的监控探头更有效。制度约束的是行为底线,而文化滋养能激发人的善意上限。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弹琴治国的本质是创造“心理安全区”。就像幼儿园老师用游戏规则替代说教,当人们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监管时,反而更愿意主动担责。某互联网公司取消打卡制度后,程序员们自发组建了“深夜代码评审小组”——表面松散的框架下,藏着更紧密的协作纽带。这让我想起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候少翻动锅铲,才能保持鱼肉完整。

观察身边案例会发现,真正高明的管理往往藏在细节里。小区物业撤掉“禁止踩踏草坪”的标语,改种驱蚊草吸引居民主动维护;学校把纪律扣分制改成“文明积分银行”,这些都在印证“鸣琴而治”的现代价值。与其说这是种管理技巧,不如说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当规则穿上文化的外衣,约束就变成了共识,这正是中国智慧里“润物细无声”的精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