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shí
  • p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yě shí píng

成语解释: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鳴野食蘋

英文翻译:Apple in the wild

鸣野食苹的意思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苹:[píng]1.〔苹果〕a.落叶乔木,开白花;b.这种植物的果实,球形,红色或黄色,味甜或略酸。2.(蘋)[pēng]〔苹萦〕回旋的样子,如“争湍苹萦,汨活澎濞”。

成语评论

鸣野食苹”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描绘的是一幅自然图景——野外的鹿群低头啃食苹草,同时发出鸣叫。古人用这个画面比喻“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放到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它?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小王辞去高薪工作,跑到云南开了一家民宿。每天种菜、喂鸡、和客人聊天,他说:“以前觉得赚钱才有安全感,现在发现看山看云的时候,心里反而更踏实。”这种选择,不就是“鸣野食苹”的现代版吗?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有人主动选择慢下来,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为什么会有人向往这样的状态?观察身边不难发现,地铁里刷短视频的上班族、深夜加完班在便利店发呆的白领...当社会普遍陷入“追赶模式”时,“鸣野食苹”代表的不仅是逃离,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我们需要留出空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有趣的点在于它不批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都市里的奋斗者,还是乡间的隐居者,关键在于是否能在现有环境里保持精神自由。就像住在高层公寓的人,照样可以在阳台上种满绿植;格子间里的打工人,午休时戴上耳机听十分钟鸟鸣——这些都是当代的“鸣野食苹”。

下次当你感到疲惫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关掉手机通知,用二十分钟专注做件小事,可能是观察窗外的麻雀,也可能是认真泡壶茶。你会发现,内心的安宁往往来自对当下片刻的把握,而不必真的去荒野啃草。生活的诗意,从来都藏在细微处。

"鸣野食苹"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