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uán qí hóng jīng
成语解释:比喻书法笔势飞举之态。
成语出处:宋·黄伯恩《法帖刊误·王大令书上》:“才披尺许目增明,鸾跂鸿惊欲飞逝。”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法等
繁体字形:鸞鸞鴻驚
英文翻译:Luan Yu and Hong Jing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跂:[qí]1.多出的脚趾。2.形容虫子爬行。[qǐ]抬起脚后跟站着:跂望。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说到"鸾跂鸿惊"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到底形容的是什么呢?其实它的本意是指鸾鸟振翅、鸿雁受惊时那种既优雅又充满张力的姿态。就像我们看到芭蕾舞者突然的腾空跳跃,或是书法作品中遽然转折的一笔,那种瞬间的美感冲击,就是"鸾跂鸿惊"的最佳诠释。
举个现代的例子:咖啡师在拉花时手腕突然的灵动转折,原本规整的奶泡顿时化作展翅的仙鹤图案。这不正是"鸾跂鸿惊"的生动写照吗?这种动态之美,既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即兴的创造力。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在艺术领域使用吗?当然不是。看公园里晨练的老者,太极推手时看似绵柔实则暗藏劲道的转换;滑板少年在U型池边缘的惊险腾跃,这些充满力量与美感的瞬间,都蕴含着"鸾跂鸿惊"的韵味。
我始终认为,这个成语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智慧——在动静之间寻找平衡,在规矩中创造突破。就像传统水墨画讲究的"意在笔先",看似随意的飞白,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表达。
当代生活中,"鸾跂鸿惊"的美学理念其实很有现实意义。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推着向前时,不妨学习鸿雁惊飞时的那份从容:既有应对变化的机敏,又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就像现代舞者将街舞元素融入古典舞,既突破传统又延续文脉,这种创新中的传承,不正是古老成语焕发新生的典范吗?
最后看个自然界的例子:湿地保护区里,原本静立水面的鹤群突然振翅齐飞,雪白的羽翼掠过金黄的芦苇荡。这转瞬即逝的画面,既有鸾鸟的优雅,又带着鸿雁的壮阔,完美诠释了成语的意境。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美学瞬间,关键是要培养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