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ng zhǎo chūn ní
成语解释:同“鸿爪雪泥”。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往事遗留的痕迹
繁体字形:鴻爪萅泥
英文翻译:trace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爪:[zhǎo]鸟兽的脚或趾甲:鹰爪。虎爪。张牙舞爪。[zhuǎ]1.爪子,动物带尖甲的脚:鸡爪子。猫爪子。2.爪儿,器物下端像爪的部分:这个锅有三个爪儿。
春:1.春季:春景。温暖如春。2.指一年的时间:一卧东山三十春。3.指男女情欲:怀春。春心。4.比喻生机:妙手回春。5.姓。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鸿爪春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用起来其实特别有画面感。比如,有人回忆童年时说:“翻到小时候画的涂鸦本,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就像鸿爪春泥,虽然稚嫩,却让我看到成长的轨迹。”你看,这里没有直接说“过去留下的痕迹”,但通过具体例子,成语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这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的核心是“短暂的存在”与“长久的印记”之间的关系。比如雪地上飞鸟的爪印会被春雪融化覆盖,但那一瞬间的痕迹却成了记忆的载体。就像我们发朋友圈记录生活,虽然动态会被新内容刷走,但某天翻到,还是会想起当时的温度。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古人会用“春泥”而不是“秋泥”?试着想象早春时节,泥土松软湿润,鸿雁踏过更容易留下印记。这种自然观察的细腻,恰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现代人可以用它形容电子足迹——比如十年前注册的博客,虽然服务器早已关闭,但那些文字就像春泥里的爪印,证明我们曾在某个时空真实存在过。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代特别有启示意义。现在大家总说“互联网没有记忆”,但换个角度看,我们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数字春泥”。去年疫情期间写的日记、随手拍的天空照片,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十年后回头看,可能比刻意摆拍的“完美记录”更触动人心。
下次整理旧物时,不妨留意那些“无用的痕迹”。褪色的电影票根、磨破角的笔记本,都是时光留给我们的鸿爪春泥。它们不需要多华丽,重要的是真实存在过。正如老茶客杯底的茶垢,看似不完美,却藏着岁月的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