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ng zhāng jù zì
成语解释:犹鸿文。
成语出处: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前由陈中书所递至赐书,伏读数过,鸿章钜字,光辉薄星辰,声气谐《韶》《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作品
繁体字形:鴻章鋸字
英文翻译:Hongzhangjuzi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章:1.诗、文、歌曲的段落:第一章。乐章。2.章程;条目:党章。招生简章。3.条理:杂乱无章。4.图章:印章。盖章。5.佩戴在身上的标志:徽章。领章。6.古又同“嫜(zhāng)”。
钜:1.硬铁。2.钩子。3.同“巨”,大。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鸿章钜字”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形容那些篇幅长、分量重的文字作品。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李教授花十年时间完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堪称鸿章钜字,不仅梳理了千年文明脉络,还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类作品值得被特别强调?”其实,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篇幅,更在于承载的深度思考——就像一棵扎根深厚的大树,能让人看到时间的重量。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日常生活。某科技公司发布的年度白皮书,虽然只有两百页,却被业内称为“鸿章钜字”。原来,这份报告整合了全球三十个实验室的研究数据,用简练文字破解了人工智能伦理难题。这说明,“鸿章钜字”不一定要百万字鸿篇巨制,关键看是否在有限篇幅里凝聚了足够的思想密度。
有人质疑: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还有人在乎鸿章钜字吗?我曾在图书馆见过令人触动的一幕:几位中学生围着一部《大英百科全书》讨论,他们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照最新数据,但依然惊叹于书中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这让我相信,深度内容永远有它的生存空间——就像快餐再方便,也取代不了精心熬制的老火汤。
个人认为,鸿章钜字的价值在于它像座桥梁,连接着个体思考与集体智慧。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者或许想不到,他们整理的典籍会在六百年后助力敦煌学研究。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力,正是碎片化信息难以企及的。不过要注意的是,文字的分量不该成为卖弄学识的工具——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让复杂的事物变清晰,而不是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
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某网络小说作者将百万字作品重新提炼为系列短故事,结果老读者批评他“丢了鸿章钜字的魂”,新读者却称赞“终于看得进去”。这反映出人们对深度内容的需求正在分层。或许未来的鸿章钜字不必拘泥于形式,就像参天大树既可以是整片森林,也能通过年轮标本展现其生命历程。
最后想到个比喻:鸿章钜字如同建造知识金字塔的过程,每块砖石都需要精心打磨。但现代人更习惯乘坐直升机俯瞰全景。两者其实可以互补——既有直抵云端的阶梯,也有快速登顶的捷径,关键在于别忘记,有些风景必须脚踏实地才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