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ng yàn āi míng
成语解释: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鴻雁哀鳴
英文翻译:the refugees are mourning sorrowfully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雁: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白额雁等。
哀:1.悲伤;悲痛:悲哀。哀鸣。2.悼念:哀悼。默哀。3.怜悯:哀怜。哀矜。哀其不幸。4.姓。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鸿雁哀鸣”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鸿雁发出悲伤的鸣叫,但背后其实藏着更深的情感。比如在历史剧中,一位老农望着被战火摧毁的村庄,对身旁的孩童说:“你听,天上那些飞过的鸿雁,叫声多像在哭啊。”这时镜头拉远,画面中难民们蜷缩在废墟旁,鸿雁的哀鸣与人群的啜泣声交织——这便是“鸿雁哀鸣”最生动的注脚。
为什么用鸿雁比喻人的苦难?古人观察到候鸟迁徙时叫声凄切,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就像失去家园的鸿雁,这种自然现象与人类命运的相似性,让成语有了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比如现代纪录片里,台风过境后,记者拍摄到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站在倒塌的房屋前,镜头捕捉到远处掠过天空的雁群,此时旁白用“鸿雁哀鸣般的叹息回荡在灾区”来点题,既保留了诗意,又能引发观众共鸣。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解读。去年参观美术馆时,我看到一组名为《城市候鸟》的摄影作品:画面中凌晨四点的早点摊主、深夜赶工的建筑工人,他们的剪影与玻璃幕墙上反射的飞鸟重叠。艺术家在展签上写着“鸿雁哀鸣,不只是对苦难的叹息,更是平凡生命的坚韧歌声”。这种将传统意象赋予现代精神的再创造,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全新认知。
有人可能会问:悲情的成语放在今天是否过时?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当网友描述外卖小哥冒雨送餐、医护人员连夜奋战时,“鸿雁哀鸣”式的表达反而比直白的形容词更具穿透力。它像一面棱镜,既能折射现实的沉重,也能透出人性微光。就像初春的融雪期,鸿雁的鸣叫固然清冷,但人们知道,这声音预示着迁徙的终点,也预告着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