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ng dì zǐ sūn
成语解释: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后代。指中华儿女
成语出处:周恩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仍需要全国同胞,每一个热血的黄帝子孙,坚韧不拔地努力奋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
繁体字形:黄帝子孫
英文翻译:Descenda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
帝:1.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帝。天帝。玉皇大帝。2.君主;皇帝:称帝。三皇五帝。3.指帝国主义:反帝斗争。4.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孙:[sūn]1.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2.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3.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4.植物再生成孳生的: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5.姓。[xùn]古同“逊”。
“黄帝子孙”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传承,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例子:爷爷常说:“咱们作为黄帝子孙,不能丢了老祖宗的智慧。”这句话里的“黄帝子孙”不仅指血缘关系,更强调文化精神的延续。
有人问:“这词听着像历史课本里的概念,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换个场景就能懂。比如在海外华人社区组织春节活动,组织者说:“就算身在异乡,黄帝子孙的心永远连着中华大地。”这里既表达了身份认同,又凸显了文化归属感。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这类成语会不会显得老套?”看怎么用。某科技公司开发汉字学习APP时,宣传语写着:“让黄帝子孙的智慧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把传统概念和现代创新结合,反而碰撞出新意。
我注意到,年轻一代对这类成语有新的解读。有位大学生在辩论赛上说:“做黄帝子孙不意味着守旧,而是带着五千年文明积淀去创造未来。”这个用法跳出了单纯的历史叙事,赋予成语更开放的内涵。
当讨论文化传承时,常有人说:“黄帝子孙的责任重大啊。”但具体怎么做?有位非遗传承人的话很实在:“我教孩子们剪纸,不是说必须完全按老样子剪,而是让他们明白每道折痕背后的故事。”这种传承方式,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给了创新空间。
最近在社区看到件暖心事:志愿者团队用3D打印技术复原破损的古建筑构件,负责人说:“咱们黄帝子孙修老房子,既要留住榫卯工艺的魂,也要用好新技术的劲。”这种新旧融合的实践,或许正是文化生命力的最佳体现。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国际学校的中文课上,老师用“黄帝子孙”造句时,混血孩子举手说:“我妈妈是德国人,但我也是黄帝子孙,因为我爱读李白杜甫。”这个例子打破纯血统观念,展现了文化认同的包容性。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活水,成语用法也会随时代变化。重要的是抓住核心——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下次看到“黄帝子孙”,不妨想想:我们能用什么新方式,让这个古老称谓继续在当下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