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ī
  • yàn
  • g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ī yàn bù gào

成语解释: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分句;指劝诫人

繁体字形:龜厭不告

英文翻译:Not to tell

龟厌不告的意思

龟:[guī]爬行动物。背腹有甲。有些种类的龟,头、尾和脚可缩入甲内。在水中或陆上都能生活,寿命很长。有的龟甲可供药用。[jūn]同“”。[qiū]1.〔龟兹〕2.古地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设置龟兹都督府。后并入安西都护府。3.唐代安西四镇(军镇)之一,先后受安西都护府及安西节度使统辖。4.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厌:1.不喜欢;憎恶:厌烦。厌弃。2.满足:学而不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告:1.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告诉。告知。广告。报告。通告。忠告。2.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状。到法院去告他。3.为了某事而请求:告假。告贷。4.表明:告辞。自告奋勇。5.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告成。告罄。告一段落。事情已告结束。6.姓。

成语评论

龟厌不告”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出自《左传》,字面意思是“乌龟厌烦占卜,不再给出答案”,用来比喻一个人因为反复被质疑或不被信任,最终选择沉默。比如你的同事多次提出建议却被领导忽视,有一天他突然闭口不谈工作,这可能就是“龟厌不告”的表现。

有人会问:“这和普通的不说话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反复被否定”这个前提。比如孩子多次尝试和家长沟通兴趣班的选择,但家长总是敷衍回应,孩子逐渐不再表达想法——这种沉默背后藏着失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想说”。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重视沟通中的反馈循环。去年我参与过一个社区改造项目,起初居民踊跃提建议,但三次提案都被驳回后,大家突然集体沉默。这种骤然的冷场比争吵更可怕,因为它意味着信任的崩塌。后来我们调整方式,先落实了部分小建议,才重新激活了对话。

如何避免陷入“龟厌不告”的困境呢?我的经验是建立“最小可行性回应”机制。比如团队讨论时,即便暂时无法采纳某个方案,也可以明确告知“这个思路的XX部分很有价值,我们会纳入备选库”。这种正向反馈就像润滑剂,能让沟通的齿轮持续转动。

语言的力量在于流动,当交流变成单行道,再好的建议也会干涸。或许我们可以把“龟厌不告”看作人际关系的气压计,当发现有人突然沉默,就该检查沟通系统是否出现了堵塞。毕竟,乌龟缩回壳里不是因为它喜欢黑暗,而是需要重新确认外界的安全感。

"龟厌不告"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