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ī yù huǐ dú
成语解释: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繁体字形:龜玉毁櫝
英文翻译:Gui Yu destroys Bi
龟:[guī]爬行动物。背腹有甲。有些种类的龟,头、尾和脚可缩入甲内。在水中或陆上都能生活,寿命很长。有的龟甲可供药用。[jūn]同“皲”。[qiū]1.〔龟兹〕2.古地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设置龟兹都督府。后并入安西都护府。3.唐代安西四镇(军镇)之一,先后受安西都护府及安西节度使统辖。4.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玉:1.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2.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玉立。3.敬辞。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玉体。玉成。
毁:1.破坏;糟蹋:毁灭。销毁。好好儿的一本书,让你给毁了。2.烧掉:烧毁。焚毁。3.说别人坏话;诽谤:毁誉。诋毁。4.把成件的旧东西改成别的东西(多指衣服):用一件大褂给孩子毁两条裤子。5.姓。
椟:1.木柜。2.木匣。
“龟玉毁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背后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出自《论语》,原意是说乌龟壳和宝玉被装在盒子里毁坏了,比喻好东西因为保护不当反而被糟蹋了。比如有人买了台昂贵的相机,但因为怕磕碰一直锁在柜子里,结果多年后拿出来发现电池老化、镜头发霉——这不就是典型的“龟玉毁椟”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其实它揭示了一个常见的误区——过度保护反而导致损失。就像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本想避免他们受伤害,却可能让孩子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恰恰是成语想提醒人们警惕的。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某公司为了确保产品“零瑕疵”,设置了十几道审核流程。结果新产品上市比竞争对手晚了半年,市场早已被抢占。老板痛心地说:“我们这不就是‘龟玉毁椟’吗?光顾着打磨细节,错过了最佳时机。”这个案例生动说明,有时候追求完美反而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收藏限量球鞋时,很多人选择“只收藏不穿”,结果几年后鞋底自动粉化。这让我想到,物品的价值既在于保存,更在于合理使用。就像博物馆的文物需要恒温恒湿保存,但普通物品如果只藏不用,反而违背了它存在的意义。
或许有人困惑: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关键在于区分“必要保护”和“过度保护”。比如保存家族相册,用防潮盒装裱是合理保护,但若为此从不翻开回忆,就失去了情感价值。生活中的很多选择,都需要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对当代社会特别有启发。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既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也要避免因噎废食。就像投资理财,完全规避风险可能错失增值机会,但盲目冒险又可能血本无归。学会在“龟玉”和“椟”之间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或许才是真正的处世哲学。
下次遇到需要做取舍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个保护措施是在增加价值,还是在制造枷锁?毕竟,再珍贵的龟甲美玉,若是永远不见天日,和普通的石头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