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àn ruò liǎng rén
成语解释:判:判断;评定;若:好像。评定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好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不同
繁体字形:判若兩人
英文翻译:one 's behavior is different , as if he were not the same person
判:1.分开;分辨:判别。判断。判明。2.明显(有区别):新旧社会判然不同。前后判若两人。3.评定:裁判。评判。判卷子。4.判决:审判。判案。公判。判了徒刑。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判若两人”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合适?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你的朋友过去是个“熬夜冠军”,每天凌晨三点还在刷手机,现在突然早睡早起、晨跑打卡,你可能会感叹:“你最近真是判若两人啊!”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比前后的巨大差异,仿佛完全换了一个人。
为什么这个成语强调“两人”而不是“三人”或“四人”?其实,“两人”是为了突出“同一人不同状态”的对比。比如一个内向的程序员,平时沉默寡言,但在技术分享会上侃侃而谈时,同事可能会说:“他在台上的样子和平时简直判若两人。”这种反差越强烈,成语的使用就越贴切。
有人会问:“用‘判若两人’形容外貌变化合适吗?”当然可以!比如多年未见的同学聚会,当年满脸青春痘的小王如今成了健身达人,大家开玩笑说:“你和高中时期判若两人,我差点没认出来。”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更多用于描述由内而外的整体改变,而非单纯的外表修饰。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判若两人”的现象其实越来越普遍。有人通过持续学习突破自我,有人在经历重大事件后重塑价值观。就像邻居张阿姨,退休前是严肃的会计,现在成了社区广场舞领队,这种积极的变化正是成语最好的注解。
如何判断该不该用这个成语?记住三个关键词:时间跨度、反差强度、本质变化。比如某人换了发型只能说“焕然一新”,但若连性格都变得开朗自信,才称得上“判若两人”。生活中不妨多观察,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或大或小的蜕变。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喜欢用“判若两人”来暗示人物成长或遭遇变故。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在家族变故前后的表现,虽未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读者能清晰感受到那种脱胎换骨的变化轨迹。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或许正是汉语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