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éi
  • guàn
  • ě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léi guàn ěr

成语解释: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成语出处: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繁体字形:如靁貫耳

英文翻译:said of sb.'s name

如雷贯耳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雷:1.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2.一种爆炸性的武器:水雷。地雷。

贯:1.穿;贯通:如雷贯耳。学贯古今。2.连贯:鱼贯而入。累累如贯珠。3.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万贯家私。4.世代居住的地方:籍贯。乡贯。5.事例;成例:一仍旧贯。6.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成语评论

提起“如雷贯耳”,很多人会想到那些名声大噪的人或事。比如一家新开的奶茶店,如果广告铺天盖地,街坊邻居都在讨论它的招牌口味,这时候就能说:“这家店的名字真是如雷贯耳!”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名字能迅速传遍大街小巷,而另一些却默默无闻?

其实关键在于“记忆点”。比如直播行业刚兴起时,某主播凭借一句魔性台词“兄弟们冲啊”火遍全网,这就是用简单重复的符号占领了大众心智。反观同时期许多技术流主播,内容虽专业,但缺乏让人瞬间记住的“钩子”,反而难以破圈。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或许可以用“注意力经济”来解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记住那些鲜明、直接、有冲击力的符号。

不过,“如雷贯耳”也可能带来副作用。记得前些年某网红餐厅靠营销爆红,开业当天排队长达三小时,结果顾客尝过发现味道平平。这种案例让人不禁思考:名声与实力是否应该同步成长?我的观察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就像放大镜,既能让闪光点被看见,也会让瑕疵无处遁形。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搞砸了,原本如雷贯耳的品牌形象,一夜之间成了段子手的素材库。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古代多用于形容德高望重之人,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名动天下。而如今在短视频时代,一个普通人可能因为跳了支魔性舞蹈就家喻户晓。这种转变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或许说明传播渠道的民主化打破了信息壁垒,但同时也稀释了“名声”的含金量。就像海浪,既能托起珍珠,也会卷来泡沫。

站在个人角度看,“如雷贯耳”更像是把双刃剑。记得朋友公司曾重金投放电梯广告,结果用户记住的只有洗脑的广告音乐,反而忽略了产品功能。这提醒我们:在追求知名度的同时,更需要思考传播内容与核心价值的匹配度。毕竟,被记住只是第一步,被认可才是持久战。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存在值得“如雷贯耳”?或许答案藏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能经历起推敲的名字,往往既有抓人眼球的亮点,又具备经得起检验的底色。就像老字号餐馆,可能没有网红店的炫目装修,但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味道,反而在街坊口中代代相传。这或许才是名声最动人的样子——不靠音量取胜,而以余韵悠长见真章。

如雷贯耳的造句

  1. 造句 童第周的名字如雷贯耳。
  2. 造句 他的话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
  3. 造句 *席在午餐会中发表有关资源的问题,他的演说获得如雷贯耳的掌声。
  4. 造句 小人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
  5. 造句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6. 造句 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7. 造句 我们高兴地欢迎球场上名声如雷贯耳的球队,同样也欢迎第一次出现在世界杯决赛阶段的球队。
  8. 造句 作为佳肴,意大利菜或许没有法国菜那样如雷贯耳,但其菜系的精华是闻名于世的。
  9. 造句 久闻老兄大名,如雷贯耳,只恨相识太晚。
  10. 造句 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