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huǒ zhí zhàng
成语解释:明:用为动词;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兵器。形容公开劫掠;也指毫无隐蔽地干坏事。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明火執仗
英文翻译:conduct evil activities openly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执:1.拿着;掌握:执笔。执政。2.坚持;固执:执意不肯。3.捉住:被执。4.凭证;单据:执照。回执。5.执行:执法施令。6.交谊深厚、志趣相同的朋友:执友。父执。
仗:1.兵器的总称:仪仗。明火执仗。2.拿着(兵器):仗剑。3.凭借;倚仗:狗仗人势。他仗着自己老子的势力欺负人。4.指战争或战斗:胜仗。败仗。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
提到“明火执仗”,你可能会联想到一群人手举火把、拿着武器,大张旗鼓地干坏事的样子。比如:“公司内部腐败问题被曝光后,才发现某些人竟敢明火执仗地挪用公款,连账目都不屑于掩饰。”这里的“明火执仗”不仅形容行为嚣张,还暗含了一种“毫不遮掩”的狂妄态度。
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明目张胆”?其实两者有细微差别。“明目张胆”更多指公开做坏事但未必涉及暴力,而“明火执仗”自带一种“武力威胁”的压迫感。比如历史上农民起义时,起义军“明火执仗”攻打官府,既体现了行动的公开性,也突出了暴力对抗的色彩。
放到现代生活里,“明火执仗”的场景可能更隐蔽。比如有人吐槽:“现在某些网络黑产简直像明火执仗,盗取用户信息还敢发广告挑衅!”虽然不举火把,但这种“嚣张作案”的本质依然符合成语的意象。
个人观点:我觉得“明火执仗”特别适合描述那些“挑战社会底线”的行为。比如某明星偷税漏税数亿元,却用假合同糊弄税务机关——这不仅是违法,更像是对公序良俗的公开蔑视。这种案例里,成语的讽刺效果直接拉满。
再看一个反例:“疫情期间志愿者明火执仗地为居民送物资”——这显然用错了语境。因为成语本身带有负面色彩,若用来形容正义行动,反而会产生歧义。这也提醒我们:成语的感情色彩比字面意思更重要。
最后想说,语言是面镜子。当“明火执仗”的现象在现实中变少,或许正说明规则意识在增强。而那些仍敢“顶风作案”的行为,终将在阳光照射下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