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áo lǐ biàn tiān xià
成语解释: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成语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是桃李遍天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教师
繁体字形:桃李遍天下
英文翻译:have pupils everywhere
桃:1.桃树,落叶小乔木,小枝光滑,叶子长圆披针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多有短绒毛,味甜,是常见水果。核仁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3.形状像桃儿的东西:棉桃。棉花结桃了。4.指核桃:桃酥。5.姓。
李:1.李子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倒卵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紫红色,是常见水果。2.这种植物的果实。3.(Lǐ)姓。
遍:1.满;布满: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满山遍野。2.量词。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看了三遍。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桃李遍天下”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桃树和李树遍布天下”,实际用来形容一个人培养的学生或晚辈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比如一位老教授退休时,校长致辞说:“张教授执教四十年,如今桃李遍天下,许多学生已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这里的“桃李”不再是果树,而是被赋予了“人才”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用桃李来比喻学生?这其实源自《韩诗外传》中的典故:春秋时期的大臣子质栽培了许多桃树和李树,后来他落难时,受过他恩惠的人纷纷伸出援手,就像桃李树回报果实般自然。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充满生命力,至今仍在教育场景中焕发活力。
我曾见过社区里的书法班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免费教学。如今他的学生有的成了书法家,有的在海外开书画展。逢年过节,寄来的明信片能贴满整面墙——这大概就是“桃李遍天下”最朴实的写照。教育者的成就感,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传承里。
现代社会还能延续这种传统吗?某科技公司的导师制度给出了答案。带出过三十多位项目经理的刘总监,每年都会收到不同城市的聚会邀请。他的徒弟们虽分散在各地,但每逢行业会议,总会不约而同提起“师傅当年教的三条职场铁律”。这种超越地域的师生联结,正是成语与时俱进的生动演绎。
有意思的是,“桃李”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某在线教育平台的编程老师,通过直播课培养出上万名学员,这些“数字桃李”遍布五湖四海。有位西藏的学员甚至用所学知识开发了藏语输入法——技术的进步让教育的种子能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观察身边的教育工作者会发现,真正实现“桃李遍天下”的人,往往都有个共同点:他们更在意种子的质量而非数量。就像我高中班主任常说的:“教出十个记得你名字的学生,比教过百个忘记知识的学生更有价值。”这种理念,或许正是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关键。
当我们在教师节看到白发先生被成群学生环绕时,当企业高管谈起自己职场引路人时,甚至当网友称呼网红讲师为“老师”时,“桃李遍天下”早已突破传统框架,成为知识传承的代名词。它提醒我们:每个用心栽培他人的人,都在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网,这张网的名字叫做“文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