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ū zhī dà jí
成语解释:溜: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掉。吉:吉利;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指溜掉了事。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帮他几个,其中一班势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行动
繁体字形:溜之大吉
英文翻译:seek safety in flight
溜:[liū]1.滑行;(往下)滑:溜冰。从山坡上溜下来。2.偷偷地走开或进入:一说打牌,他就溜了。几个歹徒溜进仓库里。3.光滑;平滑:溜光。滑溜。4.看:溜一眼心里就有了数。5.顺着;沿:溜边。溜墙根儿走。6.很;非常(用在某些单音节形容词前):溜直。溜齐。溜满。7.同“熘”。[liù]1.迅速的水流:大溜。河里溜很大。2.迅速;敏捷:眼尖手溜。走得很溜。3.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檐溜。承溜。4.檐沟:水溜。5.排;条:一溜三间房。6.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这溜的果木树很多。7.练:溜嗓子。8.用石灰、水泥等抹(墙缝);堵、糊(缝隙):墙砌好了,就剩下溜缝了。天冷了,拿纸条把窗户缝溜上。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吉:1.吉利;吉祥。与“凶”相对:逢凶化吉。2.吉林的简称。
“溜之大吉”这个词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比如同事在会议室门口探头探脑,发现领导要临时开会,立刻转身溜走;又比如朋友聚会时有人被追问糗事,借口上厕所直接“消失”——这类场景都能用“溜之大吉”来形容。那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到底在表达什么?其实它说的就是“用巧妙的方式快速逃离尴尬或麻烦”,自带一种机智又带点诙谐的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溜之大吉”和“逃跑”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更直观——小明在超市撞见前女友,他要是低头假装没看见,贴着货架慢慢挪出去,这就叫“溜之大吉”;但如果是被债主追着满街跑,慌不择路翻墙逃走,那只能算“仓皇逃跑”。前者讲究的是“悄无声息地脱离现场”,后者更多是“被迫的狼狈行为”。
再来看个职场场景:公司临时通知周末加班,老张看着工作群消息,默默关上电脑说“家里水管爆了”,转身就走。这算不算“溜之大吉”?关键要看动机:如果他是真去修水管,这叫紧急情况;但如果是借口逃避加班,就成了典型的“溜之大吉”。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挺常见,比如学生把作业本“忘”在家里躲检查,或者亲戚聚会时用“手机没电”提前离场。
不过有意思的是,“溜之大吉”未必全是负面行为。比如朋友组的相亲局,到场发现实在聊不来,用“突然想起要喂猫”的理由得体离场,反而能避免尴尬升级。这时候的“溜”更像一种社交智慧,既保全了双方的面子,又高效解决了问题。这种情境下的应用,倒是给成语添了几分灵活应变的正向价值。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溜之大吉”能化解某些短期困扰,但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可能埋下隐患。就像学生总用肚子疼逃避体育课,最终体能测试还是会暴露问题。职场中遇事就躲,也可能错失成长机会。所以关键要区分场合——该面对时别总想着“开溜”,该机智脱身时也别硬扛。毕竟人生这场大戏,既要会演主角,也得懂适时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