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 tiān xià zhī dà jī
成语解释: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成语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
繁体字形:滑天下之大稽
英文翻译:The great story of sliding the world
滑:1.光滑;滑溜:又圆又滑的小石子。长满青苔的路很滑。2.滑动;滑行:滑冰。滑雪。滑了一跤。3.油滑;狡诈:耍滑。滑头滑脑。这个人滑得很。4.跟“过去”连用,表示用搪塞或瞒哄的方法混过去:这次查得很严,想滑是滑不过去的。5.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稽:[jī]1.停留:稽留。稽延。2.考核:稽查。无稽之谈。3.计较:反唇相稽。[qǐ]1.〔稽首〕2.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3.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滑天下之大稽”这个成语,乍听像在说相声里的包袱,其实专门用来形容那些荒谬到突破常识的事情。比如有人坚持说“只要每天喝岩浆就能补钙”,或是某公司宣布“用纸箱搭建跨海大桥”,这类突破正常人理解底线的操作,就属于典型的“滑天下之大稽”。
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现实案例:某地政府曾推出“骑自行车必须携带驾驶证”的规定,结果第二天就被市民投诉到撤回。这种政策从出台到夭折的全过程,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制定规则者亲自表演滑天下之大稽”。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搞笑事件有何区别?关键在于事件本身是否具备“严肃的荒诞性”。就像某位专家严肃建议“给火山口装空调降温”,他越是认真,事件就越符合这个成语的精髓——当事人并非刻意搞笑,但结果却让围观群众笑到扶墙。
在当代生活中,这类现象为何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与信息时代的传播特性有关。当“用鱼头测量地震”的奇葩发明能获得科研经费,或是“公司年会要求员工表演胸口碎大石”的新闻登上热搜,这些原本可能被埋没的荒诞事件,现在都能瞬间成为全民围观的行为艺术展。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料?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在做决定前,试着用第三人称视角描述这个行为。如果听起来像荒诞剧台词,比如“张经理决定用风筝给数据中心供电”,这时候就该紧急刹车了。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化解尴尬时有奇效。当同事误把文件粉碎机当咖啡机使用时,与其当面嘲笑,不如调侃句:“您这操作颇有滑天下之大稽的风范。”既点出问题,又保留了当事人的颜面,堪称职场沟通的智慧结晶。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这类成语就像社会生活的照妖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的路上,别让想象力脱离地心引力;在坚守原则时,莫让固执变成行为艺术。保持理性思考与适度幽默,或许才是应对荒诞世界的最佳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