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àn zhī wèi dìng
成语解释: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写作
繁体字形:煉之未定
英文翻译:The uncertainty of refining
炼:1.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炼铁。炼钢。炼乳。猪油炼过了。2.烧:真金不怕火炼。3.用心琢磨,使词句简洁优美:炼字。炼句。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未:1.副词。1.不:未便。未知可否。2.没;没有:未见此人。2.地支的第八位。3.未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十三点到十五点。
定:1.平静;稳定:立定。坐定。心神不定。2.固定;使固定:定影。定睛。手表坏了,表针定住不动了。3.决定;使确定:商定。定计划。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4.已经确定的;不改变的:定理。定论。定局。5.规定的:定量。定时。定期。6.约定:定酒席。7.必定;一定:定可取得胜利。8.姓。
什么是"炼之未定"?这个词组原本指金属锻造时反复捶打、尚未定型的阶段。现在常用来形容需要反复推敲的事物状态。比如作家改到第十稿的小说开头,编剧调整了五遍的剧情转折点,或是工程师测试了三个月还没确定参数的零件设计。
为什么我们需要接受"炼之未定"的状态?去年有个做APP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团队把登录界面改了28次。每次都觉得"这次对了",但用户测试总会发现新问题。这个过程看似低效,却让他们最终做出了支持手势+语音+密码三种验证方式的创新设计。有时候,持续打磨本身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有个有趣的对比案例: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会反复修改作品,而网络作家日更万字却更受欢迎。这其实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创作哲学。前者像手工锻造武士刀,后者像3D打印现代工具,各有适用的场景。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产品究竟需要博物馆级的精度,还是市场需要的即时性。
我观察到现代人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追求"一步到位"而迟迟不敢行动,要么急于求成而忽视质量。去年教编程课时,有个学生把"Hello World"程序反复重写了17次,就为了调整字符间距的视觉效果。这种看似偏执的打磨,后来让他成为了团队里最出色的前端工程师。
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个度?有个建筑设计师朋友分享过妙招:给每个修改阶段设置"熔断机制"。比如设计方案修改超过5次就强制进入用户调研,文字创作修改超过3天必须交付初稿。这既保留了打磨空间,又避免了过度纠结。就像煲汤时的文火慢炖,既要持续加热,也要记得关火时机。
最近在科技论坛看到个新说法:"炼之未定"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某无人机公司公开了他们的飞控系统第43次迭代记录,那些密密麻麻的修改日志反而获得了投资者青睐。这个时代,展示进化过程可能比呈现完美结果更有说服力。就像观察玉石雕刻的过程,那些细碎的琢痕本身就在讲述价值故事。
有次在陶艺工作室,老师傅指着旋转的坯体说:"你看这泥巴现在软塌塌的,但经过1300度烧制就会定型。"这句话突然让我理解,所有需要"炼之未定"的事物,本质上都是在寻找那个关键的定型时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保持可塑性的同时,持续接近那个质变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