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ài guān lùn dìng
成语解释: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成语出处:《明史 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繁体字形:蓋棺論定
英文翻译:one 's character is correctly criticized only after his death
盖:[gài]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2.伞:雨盖。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4.压倒,超过:盖世无双。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盖!6.用印,打上:盖章。盖戳子。7.造(房子):盖楼。翻盖。8.方言虚词(a.发语词,如“盖闻”;b.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gě]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2.姓。盖[盖,读音作gě(ㄍㄜˇ)、亦可读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hé]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棺:棺材。装殓尸体的器具,一般用木材制成。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定:1.平静;稳定:立定。坐定。心神不定。2.固定;使固定:定影。定睛。手表坏了,表针定住不动了。3.决定;使确定:商定。定计划。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4.已经确定的;不改变的:定理。定论。定局。5.规定的:定量。定时。定期。6.约定:定酒席。7.必定;一定:定可取得胜利。8.姓。
“盖棺论定”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当人们回顾一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时,常说:“他的功绩与争议,恐怕要等到盖棺论定后才能有更清晰的判断。”比如秦始皇修建长城、统一文字,有人视他为雄主,也有人批评他暴虐。但直到他去世千年后,历史学家才逐渐形成相对平衡的评价——这正是“盖棺论定”的典型场景。
为什么非要“盖棺”才能“论定”?因为人性本就复杂。就像我们身边那位总爱挑刺的同事,离职时大家才发现他严格的要求让团队成长更快;又比如某个创业失败的企业家,多年后他曾经的创新思路竟成为行业标配。活着的人随时可能改变,而生命终结时,行为轨迹才真正定格。
现代人还适用这个观点吗?我看未必完全如此。网络时代的信息留存让“盖棺”后的评价更易被颠覆。比如某作家去世后被曝光的日记可能改写文学史,科学家离世后新发现的实验数据或将扭转对其研究的认知。但换个角度看,这反而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应被他人的评判框定——活着时尽力而为,比等待最后的“定论”更重要。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急于给自己“定论”的人,往往活得越焦虑。见过退休教师反复修改自传,也遇过年轻创业者急着标榜“人生成就”。其实时间自会沉淀真金,就像老茶越陈越香。与其纠结最终评价,不如专注当下的耕耘。毕竟,盖棺论定是别人的事,而如何活着,才是自己的课题。
茶楼里听老人聊起往事最是有趣:那位总在公园下棋的张伯,年轻时竟是援建非洲的工程师;总爱较真的居委会刘姨,四十年前是纺织厂的劳动模范。这些鲜活的故事让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多棱镜,盖棺论定充其量是某个角度的折射光,而真实的人生,永远比最后的评语更丰沛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