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ài guān shì yǐ
成语解释:盖:遮盖;已:停止。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
成语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盖棺事已
英文翻译:The coffin has been closed
盖:[gài]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2.伞:雨盖。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4.压倒,超过:盖世无双。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盖!6.用印,打上:盖章。盖戳子。7.造(房子):盖楼。翻盖。8.方言虚词(a.发语词,如“盖闻”;b.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gě]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2.姓。盖[盖,读音作gě(ㄍㄜˇ)、亦可读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hé]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棺:棺材。装殓尸体的器具,一般用木材制成。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已:1.停止:争论不已。2.副词。已经:早已知道。3.文言副词。太:不为已甚。吾得仲父已难矣。4.后来;不多时:其母…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5.古又同“以”。
“盖棺事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更常见的“盖棺论定”意思相近,都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要到生命终结时才能有最终结论。不过“盖棺事已”更强调事情本身的完结状态,就像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故事的发展空间已经闭合。
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等到生命结束才能下结论呢?举个真实例子——北宋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当时人们觉得他“太固执”,可随着时间推移,他兴修水利、推行新政的功绩逐渐显现。若在他被贬时就评价其一生,岂不是错失历史真相?
这个成语在当代同样适用。比如某位企业家在行业鼎盛期突然破产,当时舆论可能认为他“彻底失败”。但若十年后他的创新模式被同行借鉴重生,当初的失败反而成为行业进步的基石。时间就像滤镜,需要足够长度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不过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带来了新思考。在短视频时代,人们习惯用15秒定义一个人。有位网红厨师因直播翻车被全网嘲笑,但三个月后他改进的料理教程却帮助数万家庭提升厨艺。这提醒我们:盖棺定论需要耐心,但过程中的积极改变同样值得关注。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不该成为评判他人的枷锁,而应作为自我成长的启示。就像种一棵树,幼苗期的歪斜不代表不能成材。重要的是保持向上生长的生命力,让每个阶段都成为整体故事的有机部分。毕竟,生命落幕前的每一刻,都是改写剧本的机会。
下次当你想评价某人时,不妨把时间轴拉长些。那些看似定局的故事,或许正在酝酿意想不到的转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篇章里持续书写值得被盖棺定论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