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ǎo lái qiào
成语解释:衣着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9回:“这个老狐狸头上并无一根黑发,还闹这些花样,倒是一个‘老来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老來俏
英文翻译:Lao Lai Qiao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俏:[qiào]1.相貌美好,漂亮:俏丽(俊俏美丽)。俏媚。俏爽。俊俏。2.货物的销路好,价格上涨:俏货。走俏。3.烹调时为增加滋味、色泽而加上东西:俏头(a.烹调时加上的青蒜、香菜、木耳等;b.戏曲、曲艺中引入喜爱的身段、道白或穿插。“头”均读轻声)。俏点儿香菜。[xiào]古同“肖”,相似。
什么是“老来俏”?简单来说,就是人年纪大了反而更爱美、更讲究,活得有滋有味。比如隔壁张阿姨,退休后天天穿花裙子跳广场舞,邻居们都说她“越老越精神”——这不就是典型的“老来俏”吗?
有人可能会问:老了还打扮是不是“不服老”?其实恰恰相反。李大爷每天晨练前都要把运动鞋擦得锃亮,他说:“收拾利索了,走路都带风!”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反而证明他们坦然接受了年龄的增长,用积极姿态拥抱每一天。
记得社区书画展上,满头银发的王老师指着自己的水墨牡丹说:“我这叫‘老枝发新芽’。”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老来俏”不单是外表修饰,更是心态的年轻化。就像深秋的枫叶,越是经霜越红得鲜艳。
为什么现代社会“老来俏”越来越常见?如今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时经历过物质匮乏,现在有条件追求生活质量了。上周在菜市场遇见赵奶奶,她挎着编织菜篮认真挑选有机蔬菜:“吃要讲究,穿要体面,这叫对得起自己。”你看,时代发展给了人们“俏”的底气。
不过也有人觉得过度打扮显突兀。我倒认为不必苛责,只要自己开心又不影响他人,穿红戴绿又何妨?就像春天不会嫌弃任何一朵晚开的花,每个年龄都有绽放的权利。关键不在于“该不该俏”,而在于是否找到了让自己舒适的生活状态。
黄昏的公园长椅上,常能看到老夫妻穿着情侣装散步。他们用行动证明:生命的精彩从不设截止日期。当皱纹里藏着故事,白发间闪着智慧,那份从容自信的美,或许正是“老来俏”最动人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