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shǒu bā jiǎo
成语解释: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几个手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忙乱。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繁体字形:七手八脚
英文翻译:all flurry and confusion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脚:[jiǎo]1.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2.物体的最下部:山脚。墙脚。3.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jué]同“角(jué)”。现多用角。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厨房里飘着焦糊味,锅里的菜眼看要烧干。三个朋友冲进来抢救,有人关火、有人倒水、有人掀锅盖,结果打翻了调料罐,盐和胡椒粉撒了半桌子。这种混乱又热闹的场面,用“七手八脚”形容再合适不过——为什么会用这个成语呢?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多但配合生疏时,反而添乱的微妙状态。
比如社区组织大扫除,二十多个志愿者挤在小花园除草。有人用锄头刨到水管,有人把刚种的花苗当杂草拔了,还有人提着水桶撞翻了工具箱。乍看像灾难现场,但半小时后大家开始分工:力气大的挖坑、心细的移苗、眼神好的捡垃圾。这说明什么?“七手八脚”的初期混乱,往往能催化出更高效的合作模式。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五个人同时试图扶起倒下的书架时,至少会有两个人撞到头。我家书房就发生过这种事,表哥表姐们急着帮忙,结果三双手按着顶层,两双手推中间,反而让书架晃得更厉害。这时喊一声“停!听我指挥”,局面立刻改变。这让我想到:成语背后的智慧,其实在提醒我们协调比人数更重要。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或许因为它揭示了集体行动的双面性。就像上周学校义卖会,八个同学布置摊位时,有人挂彩带缠住了灯泡线,有人摆桌布碰倒了捐款箱。但正是这种带着笨拙的热忱,让整个过程充满人情温度。与其苛求完美配合,不如珍惜那份积极参与的心意。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先深呼吸。记得邻居王叔修屋顶时,五个帮手递错五次工具后,他干脆画了张工具传递路线图。结果原本要干三天的活,最后一下午就收尾了。你看,“七手八脚”的困境里,往往藏着突破常规的创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