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zhèn mó qiāng
成语解释: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繁体字形:臨陣磨槍
英文翻译:sharpen one 's spear only before going into battle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阵:1.古代交战时布置的战斗队列。现也指作战时的兵力部署:背水为阵。严阵以待。2.泛指战场:上阵杀敌。3.指一段时间:这一阵他更忙。4.量词。用于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一阵掌声。下了几阵雨。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枪:1.长杆上装有金属尖头的冷兵器:红缨枪。标枪。2.通常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下,利用火药气体压力抛射弹头的武器。如手枪、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和具有特种用途的专用枪。3.形状像枪的器具:焊枪。4.枪替,考试时替别人作文章或答题。
“临阵磨枪”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上战场前才磨刀枪”,用来形容临时匆忙准备。比如有人问:“明天要考试了,今天熬夜复习还有用吗?”答案可能就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虽然不如平时积累扎实,但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疑惑:临时抱佛脚真的靠谱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突然要你第二天汇报项目进度,而你还没整理资料。这时候熬夜赶工,虽然效果可能不够完美,但至少能交差。这种“补救式努力”就像在悬崖边搭梯子,虽然风险高,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不过换个角度看,为什么人们总爱临阵磨枪?或许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快,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就像健身房里总有人办卡后闲置半年,直到体检报告出来才突击锻炼。这种“先拖延后爆发”的模式,背后藏着我们对效率的误判——总以为时间还够,却低估了任务难度。
有人问:那到底该不该提倡临阵磨枪?我的观点是:它就像应急药箱里的创可贴。偶尔用可以,但不能依赖。比如准备婚礼时提前三个月选场地的人,和提前三天才订场地的人,最终效果肯定天差地别。临时准备能解燃眉之急,但长期规划才能让生活真正游刃有余。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有些创意行业反而需要“临场发挥”。比如脱口秀演员在开放麦试新段子,就是边演边改的“动态打磨”。这种场景下,临阵磨枪反而成了迭代优化的必经之路。可见,同一个成语在不同情境下,解读方式可以完全不同。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临阵磨枪变得有价值?关键在于把“应急动作”转化为“改进契机”。比如考前突击发现了知识漏洞,事后就该建立错题本;项目赶工暴露了流程问题,就该优化协作机制。让每次临时冲刺都成为系统升级的跳板,这才是聪明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