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zhèn mó dāo
成语解释:临:到;快要;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阵势;这里指上阵打仗。枪:梭镖一类的兵器。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臨陣磨刀
英文翻译:do a thing hurriedly at the last moment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阵:1.古代交战时布置的战斗队列。现也指作战时的兵力部署:背水为阵。严阵以待。2.泛指战场:上阵杀敌。3.指一段时间:这一阵他更忙。4.量词。用于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一阵掌声。下了几阵雨。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刀:1.切、割、削、砍、铡用的工具,一般用钢铁制成:菜刀。镰刀。铡刀。铣刀。一把刀。2.用于劈或刺的兵器:大刀。朴刀。刺刀。3.形状像刀的东西:冰刀。双刀电闸。4.计算纸张的单位,通常一百张为一刀。5.姓。
“临阵磨刀”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比如有人考试前一晚才翻开课本,边翻边嘟囔:“这下完了,只能临阵磨刀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临时突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从实际效果看,突击学习或许能记住零散知识点,但系统性理解往往需要长期积累。
再看职场中的例子。同事小王负责的项目第二天就要汇报,他却在深夜11点发消息问:“PPT模板怎么加动画效果?”这种典型的临阵磨刀行为引发思考:为什么人们总爱拖延到最后一刻?心理学研究显示,短期压力能激发肾上腺素,但这种刺激模式就像透支信用卡——偶尔应急可以,长期使用必然影响工作质量。
有趣的是,运动赛场也常见类似现象。校运会的跳高选手在检录处还在看教学视频,结果上场时连基本动作都没做标准。这带出更深层的问题:临时准备和专业训练的区别在哪?专业选手的每个动作都经过千百次重复形成肌肉记忆,而临时模仿只能做到形似神不似。
有人认为临阵磨刀总比不磨好,这种观点其实有两面性。比如疫情期间临时学习线上办公软件的打工人,虽然初期手忙脚乱,但确实在危机中掌握了新技能。这里隐藏着积极启示:突发状况是否能成为改变习惯的契机?关键看后续是否将临时应对转化为持续学习。
个人观察发现,习惯临阵磨刀的人往往陷入恶性循环:拖延导致效果差,效果差强化拖延焦虑。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应急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之一。就像台风天囤积物资,虽然不如日常防灾准备周全,但确实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最后想说的是,生活不可能事事周全。与其苛责临阵磨刀的行为,不如建立“日常打磨+应急优化”的双轨机制。毕竟,能意识到要磨刀的人,总比放任刀口生锈者多一份改变的觉悟。下次遇到需要突击的情况,不妨把这次经历当作改进习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