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zhī
  • s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én y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称赞军队

繁体字形:仁義之師

英文翻译:an army of justice

仁义之师的意思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6.姓。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师:1.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2.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工程师。理发师。3.效法:师法。4.榜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军队:出师。劳师动众。6.军队编制单位。在军之下,团之上。7.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8.对和尚、尼姑的尊称:禅师。师太。

成语评论

仁义之师”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一支军队或团队不仅实力强大,更以道德和正义为行事准则。比如历史故事中,周武王讨伐商纣时以“吊民伐罪”为旗号,士兵不滥杀无辜、不掠夺百姓,这样的队伍就被后人称为“仁义之师”。

为什么人们特别推崇“仁义之师”?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对“胜利方式”的深层思考。假设两支军队同样能打胜仗,一支靠武力镇压,另一支靠保护弱者、争取民心,显然后者更能赢得历史认可。就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用包容化解仇恨,最终让对手心服口服,这比单纯武力征服更有智慧。

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逻辑。某科技公司曾在行业价格战中坚持不诋毁对手,反而公开分享技术方案,最终带动整个行业升级。这种既追求目标又守住底线的做法,本质上就是“仁义之师”的现代演绎。

道德约束会不会影响效率?表面看,遵守规则可能让行动变慢,但长远来看,仁义带来的信任感能大幅降低合作成本。就像社区志愿者团队,虽然不像专业公司那样装备精良,但居民更愿意配合他们的工作,这种“软实力”反而成就了更高效率。

个人认为,真正的“仁义之师”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面对利益诱惑时,依然选择做“对的事”。就像疫情期间,有企业放弃生产高价防疫品,转而改造生产线供应平价物资,这种选择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竞争或冲突时,或许可以多问一句:除了赢,还能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正是区分普通团队和“仁义之师”的关键所在。

仁义之师的造句

  1. 造句 黄巢军绝非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2. 造句 后世以汤伐葛为行仁义之师的典范,纯是儒家之造作.
  3. 造句 哼,狂妄,我等乃仁义之师,杀你还怕污了刀斧,落了名声,有事快说,没事马上就滚!
  4. 造句 杨召合爽声言道,“老朽业已得知,贵部乃八路军!乃仁义之师!一些柴水,言何补偿?算啦算啦!哦,若长官不怪,老朽现觉腰酸背痛,想回宅休息了!”。
  5. 造句 省城百姓都说仁字营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从不勒索百姓鱼肉乡里。
  6. 造句 自春秋时期宋襄公行仁义之师失败被人耻笑以后,仁者这个称号就与帝王再也联系不到一起。
  7. 造句 兴仁义之师,天下莫敌,兴不义之师,天下皆敌。
  8. 造句 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1绍因怒,欲斩田丰。
  9. 造句 以来的第一场战斗,所以必须要堂堂正正,以提高我大SOS团仁义之师的威名,而二来……
  10. 造句 但满清会装B,会卖好,打着代明复仇平贼的幌子,忽悠得京城里的遗老遗少以为清兵实乃威武之师,仁义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