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ì shù xīn fǔ
成语解释:形容穷思苦索,刻意为之。
成语出处: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第八卷:“夫刿鉥心腑,指摘造化,如探大海出珊瑚。”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劌劌心腑
英文翻译:Gui Gui's heart
刿:刺伤;割。
鉥:1.长针:“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2.刺:“及其为诗,刿目鉥心。”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腑:中医把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叫六腑。见〖脏腑〗。
“刿鉥心腑”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的含义却非常生动。它形容的是言辞或行为直击人心,像刀子一样剖开内心,让人无法回避真实感受。比如有人对你说:“你上次的提议虽然尖锐,但确实刿鉥心腑,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这里的“刿鉥心腑”既点出了批评的力度,又暗示了建议的价值。
为什么这个成语很少被使用?或许是因为它本身的发音和写法比较拗口,加上现代人更习惯用“一针见血”“发人深省”等更通俗的表达。但它的画面感其实非常强——想象一位老中医用银针精准刺入穴位,既痛又有效,和这个成语的意境不谋而合。
我曾在一场关于环保的演讲中听到这样的句子:“纪录片里海洋生物吞食塑料的画面,堪称刿鉥心腑的视觉警示。”这种用法将成语的冲击力与具体场景结合,既保留了古语的韵味,又让听众瞬间理解背后的沉重现实。
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试着在需要强调“深刻影响”的场合替换常用词。比如评价一本揭露社会问题的书:“作者没有用煽情的文字,而是通过冷静的案例剖析,达到了刿鉥心腑的效果。”这样的表达既新颖,又能准确传递“直指本质”的含义。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结构本身就暗藏智慧。“刿”是刺破,“鉥”指锥子,“心腑”代表内心最深处——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就像完成一台精密的外科手术。现代人虽然追求高效沟通,但偶尔使用这类富有层次感的词汇,反而能让表达更具穿透力。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某段引发集体共鸣的文字时,或许可以说:“这篇千字长文能刿鉥心腑,大概是因为它道出了时代症结。”这种用法既跳脱了常规赞美,又精准描述了文字与读者产生的深层共振。
语言就像工具箱,生僻成语未必需要束之高阁。下次当你想要形容某种“痛但有益”的触动时,不妨试试这个古老的成语。它可能比“醍醐灌顶”多一分犀利,比“振聋发聩”多一丝细腻,成为你表达中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