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án chē zhī jiàn
成语解释:前车:前面的车子;鉴:镜子。前面车子翻了的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 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劝告人
繁体字形:前車之鑒
英文翻译:warning taken from the overturned cart in front
前:1.方位词。在正面的(指空间,跟“后”相对):前门。村前村后。2.往前走:勇往直前。畏缩不前。3.方位词。次序靠近头里的(跟“后”相对):前排。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4.方位词。过去的;较早的(指时间,跟“后”相对):前天。从前。前几年。前功尽弃。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5.方位词。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前政务院。6.方位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7.方位词。未来的(用于展望):前程。前景。事情要往前看,不要往后看。8.前线;前方:支前。9.姓。
车:[chē]1.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马车。一辆车。2.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纺车。滑车。水车。3.指机器:开车。车间。4.车削:车圆。车螺丝钉。5.用水车取水:车水。6.转动(多指身体):车过身来。7.姓。[jū]象棋棋子的一种。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鉴:1.镜子(古代用铜制成)。2.照:水清可鉴。3.仔细看;审察:鉴别。鉴定。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惠鉴。台鉴。钧鉴。
“前车之鉴”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前面翻车的教训”,常用来提醒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比如,朋友创业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后来他总说:“这就是我的前车之鉴,下次一定要先稳扎稳打。”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总需要“前车之鉴”?答案很简单:犯错是本能,但避免重复犯错才是本事。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同事小张熬夜赶项目导致第二天开会迟到,被领导批评后,他主动调整作息,还提醒团队:“我的前车之鉴摆在这儿,大家别学我硬扛。”这种主动分享失败经验的行为,不仅避免了团队重蹈覆辙,还让职场关系更融洽。你看,“前车之鉴”的价值,就在于它把个体的教训变成群体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别人的失败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呢!比如历史上“赤壁之战”,曹操败于火攻,后来清朝水师却依然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结果被太平军火烧连营。这种无视前车之鉴的行为,往往源于过度自信或信息断层。反观现代企业,像某手机品牌曾因电池设计缺陷引发事故,其他厂商立刻跟进安全测试——主动关注别人的教训,本质上是在给自己买“认知保险”。
个人认为,真正的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而是懂得“借别人的眼睛看路”。比如我写文章时,会专门研究同类账号的阅读低谷数据,避开他们踩过的选题雷区。这种“前车之鉴思维”,本质上是用低成本换取高价值经验。毕竟人生没有Ctrl+Z(撤销键),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轨迹,提前绕开路上的深坑。
下次遇到类似选择时,不妨先问自己:“这个领域有没有典型的前车之鉴?”就像导航软件会提醒“前方事故多发路段”一样,主动收集失败案例,可能比研究成功学更有实战价值。毕竟,知道哪里会翻车,比幻想一路畅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