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ǎn qiú fù chú
成语解释:反裘:反穿皮衣;负:背;刍:柴草。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四》:“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反裘負芻
英文翻译:not to realize that when the lining of the coat gets worn out , there will be nothing left to support the fur
反: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反面。反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反。3.反抗;反对:反法西斯。反封建。4.翻转:反复。反败为胜。5.推及:举一反三。6.回;还:反击。反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8.古同“返”。
裘:1.毛皮的衣服:狐裘。轻裘。集腋成裘。2.姓。
负:1.背(bēi):负荆。负重。2.担负:负责任。身负重任。3.依仗;倚靠:负隅。负险固守。4.遭受:负伤。负屈。5.享有:久负盛名。6.亏欠;拖欠:负债。7.背弃;辜负:负约。忘恩负义。有负重托。8.失败(跟“胜”相对):胜负。负于客队。9.属性词。小于零的(跟“正”相对):负数。负号。10.姓。
刍:1.喂牲畜的草:反刍。2.割草。3.谦辞。称自己的言论、见解等:刍言。刍议。
“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字面意思:反着穿皮袄(反裘),背着喂牲口的草料(负刍)。古人为什么要反穿皮袄干活呢?原来啊,皮袄的毛在内侧才保暖,但有人为了不弄脏毛皮,故意反着穿去背柴草,结果反而让皮子磨损得更快。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为了省小钱花大钱”的操作?
比如公司采购:老张为了节省预算,买了台二手打印机,结果三天两头卡纸漏墨,维修费比新机器还贵。这种“省眼前亏长远”的做法,不就是活生生的“反裘负刍”吗?
有人会问:为啥大家明知不划算还要这么做?其实这和我们的决策惯性有关——人们总想快速解决问题,却容易忽视隐藏成本。就像家长逼孩子熬夜刷题,短期成绩可能提升,但长期损耗学习兴趣,反而得不偿失。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系统思维缺失”的现象。当我们只盯着局部最优解(保护皮袄内侧),却破坏了整体效益(加速皮面磨损),这时候就该停下来想想:眼前的动作,真的在推动目标实现吗?
换个角度看,“反裘负刍”也提醒我们关注事物本质。皮袄的核心价值是保暖,不是当工作服。就像职场中有人拼命考证刷简历,却忘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证书再光鲜,终究敌不过真才实学带来的长期价值。
下次遇到纠结的选择时,不妨问自己:我现在是那个反穿皮袄的人吗?这个动作到底在保护什么,又可能破坏什么?或许答案就藏在问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