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qiú fù xīn
成语解释:汉王充《论衡·书虚》:“传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负薪”为高士孤高清廉,
成语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虚》:“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志高行洁的隐士
繁体字形:披裘負薪
英文翻译:Pay with a coat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裘:1.毛皮的衣服:狐裘。轻裘。集腋成裘。2.姓。
负:1.背(bēi):负荆。负重。2.担负:负责任。身负重任。3.依仗;倚靠:负隅。负险固守。4.遭受:负伤。负屈。5.享有:久负盛名。6.亏欠;拖欠:负债。7.背弃;辜负:负约。忘恩负义。有负重托。8.失败(跟“胜”相对):胜负。负于客队。9.属性词。小于零的(跟“正”相对):负数。负号。10.姓。
薪:1.柴火:釜底抽薪。米珠薪桂。2.薪水:加薪。发薪。月薪。年薪。3.姓。
“披裘负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公司里穿着名牌西装的张经理,每天却要背着沉重的业务指标熬夜加班,同事们都偷偷说他是“披着貂皮挑柴火”。这个场景生动展现了外表光鲜与内在压力的反差。
为什么古人会创造这样的成语?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用“衣锦夜行”形容过类似现象。不过“披裘负薪”更强调反差感——当华贵的外在(裘皮)与劳苦的内核(柴薪)同时存在时,就像现代人用着最新款手机却为房贷发愁,这种矛盾感跨越千年依然存在。
最近在社区看到个有趣案例:新搬来的邻居每天开着豪车出门,后来才知道他是专职代驾司机。这种身份与工具的错位,不就是现代版的“披裘负薪”吗?不过换个角度看,或许这正是社会流动性的体现——工具本身没有阶级属性,关键看人怎么使用。
如何避免成为成语中的角色?我的观察是:与其追求表面光鲜,不如培养真正的专业价值。就像认识的一位程序员朋友,常年穿文化衫却精研技术,去年开发的应用被大厂高价收购。这种由内而外的价值积累,往往比单纯的外在包装更持久。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成语中的“负薪”本是日常劳作,与“披裘”形成戏剧冲突。这提醒我们注意生活中的“违和感”——当发现某件事物出现不协调元素时,或许正是深入观察的好机会。就像在古董市场看到崭新做旧的瓷器,这种矛盾往往藏着有趣的故事。
最后想到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流行“反差萌”人设,比如健身教练爱烘焙、程序员组乐队。这种主动制造的反差,与成语被动的矛盾处境形成对照。或许在当代社会,合理运用反差反而能成为个人特色,关键是要把握好真诚与作秀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