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ě yǒu kě wú
成语解释: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无关紧要或不很重要。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事物无足轻重
繁体字形:可有可無
英文翻译:not essential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但有些成语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感不强。比如“画蛇添足”,人们常说“别做多余的事”,却未必会特意用这个典故。这引出一个问题:这类成语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以“锦上添花”为例,现代人更习惯说“好上加好”。当同事完成项目后获得额外奖励,大家会直接夸赞“真是双喜临门”,而不是刻意使用成语。这种语言替换现象,恰好说明某些成语已经退化成文化符号,其实际交流功能正在减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成语的“可有可无”属性反而成为其独特优势。在撰写文章时,“多此一举”能比直白的“没必要”更生动地传递批评意味。就像装修时选择极简风格,看似舍弃装饰物,实则通过留白凸显空间质感——语言的精妙往往在于克制而非堆砌。
有人会问:学习不常用的成语是否浪费时间?我的观察是,语言如同工具箱,备着“鸡肋”工具总比需要时找不到强。去年公司年会,主持人用“买椟还珠”形容过度包装的现象,既贴切又让观众会心一笑,这就是冷门成语的意外价值。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选择性保留”。就像手机里存着很少打开的旅行APP,但知道它们存在就多份安全感。语言的发展本就是动态筛选的过程,那些真正承载智慧的成语,终会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近帮朋友修改简历时,发现“量体裁衣”比“个性化定制”更传神。这个发现让我重新思考:所谓“可有可无”的判断标准,或许取决于使用场景的匹配度,而非成语本身的价值高低。就像雨天带伞看似累赘,等暴雨倾盆时才会庆幸早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