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出处: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繁体字形:囫圇吞棗
英文翻译:read hastily and without thinking
囫:〔囫囵〕整个的、完全不缺,如“囫囵吞枣”(喻学习上不加分析,不作消化理解,含糊笼统地接受下来)。
囵:见〔囫囵〕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枣:1.枣树,落叶乔木,幼枝上有成对的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黄绿色。结核果,暗红色,卵形、椭圆形或球形,味甜,可以吃,也可入药。2.(枣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Zǎo)姓。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快速完成作业,眼睛扫过课本就匆匆下笔,结果被老师指出"张冠李戴"?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本意是把枣子整个咽下去,现在用来比喻做事不求甚解,就像我们刷短视频时,手指不停滑动,看似看了很多,第二天却记不住任何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代社会的"信息自助餐"实在太丰盛了。每天要处理的消息、要学习的新知识就像不断旋转的寿司台,逼着我们狼吞虎咽。比如刷社交平台时,我们总在不停地点开新窗口,结果每个话题都只看到标题就划走,这种"知识快餐"吃多了,大脑自然要"消化不良"。
那要怎么避免"知识积食"?我有个小窍门:像品茶一样对待信息。去年备考时,我试过把每个知识点都画成思维导图,虽然进度变慢了,但考试时那些亲手绘制的图表会自动在脑海里浮现。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就像种树,根系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
有趣的是,"囫囵吞枣"也有它的生存智慧。记者采访时就需要快速抓取关键信息,设计师收集素材时也需要广泛浏览。关键是要分清楚什么时候该"扫描式阅读",什么时候该"沉浸式思考"。就像吃宴席,凉菜可以浅尝辄止,主菜就要细细品味。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有人把"快"当作优点,但我觉得懂得"慢的智慧"更难能可贵。上周参加读书会,发现那些能说出书中细节的读者,都是在某些段落做过批注的。这让我想到:知识的吸收,不在于吞咽的数量,而在于消化的质量。
下次当你准备"暴风吸入"新知识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在收集落叶,还是在培育树苗?给思维留点反刍的时间,就像吃完大餐后需要散步助消化。毕竟,生活不是速度竞赛,而是场发现之旅,走马观花固然轻松,但驻足欣赏才能遇见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