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xíng guài zhuàng
成语解释:形容形状稀奇古怪;与众不同。
成语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温峤传》:“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繁体字形:奇形恠狀
英文翻译:of odd shape
奇:[qí]1.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奇事。奇闻。奇志。奇勋。奇耻大辱。商品奇缺。山势奇险。2.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奇兵。奇袭。出奇制胜。3.惊异:惊奇。不足为奇。4.姓。[jī]1.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奇数。奇偶。2.零数:五十有奇。
形:1.形状:圆形。方形。图形。地形。2.形体;实体:有形。无形。形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形于色。形诸笔墨。4.对照:相形见绌。5.姓。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状:1.形状;样子:状态。奇形怪状。2.情况:状况。病状。罪状。3.陈述或描摹:状语。不可名状。4.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供状。行状。5.指诉状:状纸。告状。6.褒奖、委任等文件:奖状。委任状。
成语里藏着不少"奇形怪状"的成员,比如"鸡飞狗跳"这个说法。想象下这样的场景:老王家正在大扫除,三岁的儿子把面粉撒得满天飞,金毛犬追着打翻的垃圾桶满屋跑,晾衣杆上的衬衫挂在了吊灯上——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鸡飞狗跳"现场吗?有人要问:为什么用鸡和狗来比喻混乱?其实这是古人对生活观察的智慧结晶,鸡犬本是农家常见的动物,它们的异常举动最能直观反映突发状况。
再看"七上八下"这个数字成语。小张在考场攥着准考证,手心沁出的汗水把笔杆都打滑了。这时用"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但为何偏偏是"七上八下"而不是其他数字?这其实与中国人对数字的感知有关,七和八在发音上短促有力,更能传递出坐立不安的焦灼感。就像坐过山车时失重的瞬间,心口确实会有种"悬在半空"的微妙体验。
说到造型奇特的成语,"东倒西歪"必须拥有姓名。周末聚餐时,老李多喝了两杯,回家的路上走成了"S"型路线,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用方位词"东""西"替代具体方向,让画面感瞬间生动起来。我发现这类成语往往带有某种天然的幽默感,就像看卓别林的默剧,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传递生活百态。
有些成语的"怪"在于打破常规组合,比如"人仰马翻"。这个原本形容战场景象的词,现在常被用来描述KTV里抢话筒的混乱场面。有趣的是,当我们说"会议室里吵得人仰马翻"时,听众脑海里会自动生成翻倒的桌椅和飞舞的文件——这正是汉语的魔力,四个字就能激活整幅动态画面。这种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描述更具感染力,就像用简笔画代替照片,反而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语言学家发现,越是"奇形怪状"的成语,往往生命力越顽强。它们像语言体系里的变色龙,能根据时代需要变换使用场景。比如"鬼哭狼嚎"原本形容恐怖氛围,现在年轻人却用它调侃隔壁装修的噪音。这种灵活演变让成语保持着新鲜感,就像传家宝被不断擦拭,总能映照出新的时代光彩。
最近在公园看见几个孩童玩成语接龙,当有个孩子喊出"张牙舞爪"时,其他小伙伴立刻摆出夸张的鬼脸。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古怪的成语,实则是连接古今的生活密码。它们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复杂的现象浓缩成四字箴言,就像把满天星斗连成星座图谱,让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