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ū kǔ dīng pīng
成语解释:犹言孤苦零丁。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诘病》:“今生怎生?偏则是红颜薄命,眼见的孤苦仃俜。”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繁体字形:孤苦仃俜
英文翻译:Pitiful and solitary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苦:1.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苦胆。这药苦极了。2.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3.使痛苦;使难受: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4.苦于:苦旱。苦夏。5.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6.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这双鞋穿得太苦了,不能修理了。7.姓。
仃:见〖伶仃〗。
俜:见〖伶俜〗。
“孤苦伶仃”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无依无靠的孤独状态。比如一位独居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工作,邻居也鲜少串门,他每日对着电视发呆,这种生活状态便能称为“孤苦伶仃”。不过要注意,“伶仃”的正确写法是“伶仃”而非“仃俜”,后者属于常见笔误。
为什么这个成语总让人觉得心酸?其实它传递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情感联结的缺失。就像留守儿童望着其他同学被父母接走的背影,即便有吃有穿,心里仍会泛起“孤苦伶仃”的涟漪。这种精神层面的孤独,往往比物质匮乏更令人揪心。
在当代社会,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位刚毕业的北漂青年,合租屋里只有一盏台灯作伴,看似符合“孤苦伶仃”的设定。但当他加入读书会、报名夜跑团后,发现这座钢铁森林里处处藏着温暖的连接点。这提醒我们:孤独感固然存在,但主动创造联系往往能打开新局面。
成语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古人用这四个字勾勒出人类最本真的情感需求。就像深夜加班的程序员,办公室只剩键盘敲击声在回荡,此刻的“孤苦伶仃”反而成为专注创作的契机。可见孤独未必全是负面体验,关键在于如何转化这种状态的能量。
从个人经历来说,曾见证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组织生日会。当蜡烛点亮的那一刻,“孤苦伶仃”的坚冰开始消融。这让我相信,现代社会的温情纽带正在以新的形式编织。每个人既是孤独的个体,也是温暖网络中的节点,主动伸出手,或许就能改写某个故事的结局。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发展正在重塑孤独的形态。视频通话让海外游子能看见家人的笑脸,宠物陪伴经济缓解了空巢青年的寂寞。这些新现象提示我们:对“孤苦伶仃”的理解,也需要随着时代语境不断更新。孤独或许永恒存在,但抵御孤独的方式永远在进化。
当我们再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妨多些建设性思考。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看似孤零零地伫立,地下的根系却与其他植物隐秘相连。生命的韧性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人类的联结同样如此——表面的孤独之下,或许正涌动着意想不到的温暖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