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í jí bù kě zhōng rì
成语解释:形容情况非常危险,一天都过不下去。
成语出处:《明史·马士英传》:“盖明之季年内忧外患,岌岌不可终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岌岌不可終日
英文翻译:in grave danger
岌:山高的样子。
岌:山高的样子。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终:1.最后;末了(跟“始”相对):终点。告终。自始至终。2.指人死:临终(人将要死)。3.终归;到底:终将见效。终必成功。4.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终日。终年。终生。终身。5.姓。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岌岌不可终日”是一个描绘危机感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人心不安的状态。比如在历史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主角发现城市即将面临爆炸威胁时,曾用“如今长安城已是岌岌不可终日”的台词,生动展现出千钧一发的紧迫感。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传递危机信号?关键在于“岌岌”二字既描绘了危险的高度(如山崖将倾),又暗含了持续性的煎熬(如长时间悬空)。就像现代职场人面对裁员潮时,那种“每天上班都像在走钢丝”的心态,正是“岌岌不可终日”的真实写照。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描述困境,更在于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去年我参与过某创业公司的危机公关项目,当团队意识到负面舆情即将爆发时,负责人那句“我们现在岌岌不可终日”的警示,反而促成了全员的高效协作,最终转危为安。
它和“危在旦夕”有何区别?前者强调持续的不安状态,后者侧重即时的致命威胁。比如持续干旱导致水库见底是“岌岌不可终日”,而大坝出现裂缝随时溃堤则是“危在旦夕”。这种细微差别,恰是汉语表达的妙处所在。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当代更多用于形容心理层面的焦虑。社交媒体上常见年轻人自嘲“月底账单让我岌岌不可终日”,这种将古典词汇融入现代语境的用法,既传承了文化基因,又赋予语言新的生命力。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困境时,不妨将这个成语视为预警信号。它提醒我们:察觉危机不是终点,而是改变的起点。正如古人云“生于忧患”,暂时的动荡不安或许正是突破现状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