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ēng guǐ zhī hū
成语解释: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向人告贷求助
繁体字形:庚癸之嘑
英文翻译:request for financial help
庚:1.天干的第七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七。2.年龄:同庚。
癸:天干的第十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十。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有人可能会问:“‘庚癸之呼’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成语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SOS紧急信号”。比如最近南方暴雨导致某村庄断粮三天,村长用大喇叭喊:“乡亲们谁家还有余粮?咱们得互相搭把手了!”这种带着急迫感的集体求助,正是“庚癸之呼”的生动写照。
或许你会好奇:“现在又不是古代,这成语还能用得上吗?”上周我就亲眼见过类似场景。朋友创业的公司遇到现金流危机,他在工作群里发:“兄弟们这个月工资先发70%,下个月补上成不?”这种带着商量又透着着急的沟通,其实就是现代职场版的“庚癸之呼”。
有读者可能疑惑:“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抓住“困境中的集体互助”这个核心。比如社区微信群突然跳出消息:“3号楼张奶奶降压药吃完了,谁家有多余的?”这种特定场景下的紧急呼救,用“庚癸之呼”来形容既贴切又文雅。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抱团取暖”的场景。去年小区供暖故障,大家在业主群自发组织“毛毯接力”,那种冰天雪地里互帮互助的温暖,用“庚癸之呼”来描述,比直白的“求助”更有画面感。这种古老智慧提醒我们:遇到困难时坦诚求助不是示弱,而是解决问题的聪明方式。
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群体性的紧急需求。就像去年台风过后,志愿者在朋友圈发“急需500条棉被”的募捐信息,这种明确具体的集体求助,用“庚癸之呼”来表达,既保留了紧迫感,又增添了文化厚度。比起直白的“救急”,多了几分同舟共济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