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g bó zhī hū
成语解释:指求人帮助。
成语出处: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将伯之呼。”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求人帮助
繁体字形:將伯之嘑
英文翻译:ask for assistance
将:[jiāng]1.副词。就要;快要:天将下雨。2.介词。把;拿:将革命进行到底。将功赎罪。3.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将军。4.带领;搀扶:将幼弟而归。扶将。5.做:慎重将事。6.休养;调养:将养。7.文言副词。又;且:将信将疑。8.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赶将上去。[jiàng]1.军衔名。将官。在校之上。2.泛指军官:将士。损兵折将。3.带;率领:将兵。[qiāng]请;希望:《将进酒》。
伯:[bǎi]见〖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将伯之呼”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请求别人帮助自己。比如你正在搬一个大箱子,实在抬不动了,对路过的人喊一句“能搭把手吗”,这就是生活中的“将伯之呼”。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拽个古文成语?直接说‘求助’不就行了?”这就要说到成语的妙处了。它用短短四个字,既能传达出“需要帮助”的紧迫感,又暗含了“对方值得信赖”的尊重意味。比如公司开会时,领导说:“这个项目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我在此发出将伯之呼。”既表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又不会显得低声下气。
在历史故事里,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关键转折点。《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本质上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将伯之呼”。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写道“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何尝不是对这份信任的回应?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动,让简单的求助行为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分量。
不过依我看,现代人用这个成语要特别注意场合。朋友间借个充电宝说“将伯之呼”就显得做作,但在正式提案中说“希望各位不吝赐教”就很得体。关键要把握好分寸感——既不失礼貌,又不显疏离。毕竟语言就像衣服,合身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留个思考:当我们发出“将伯之呼”时,是否也该准备好成为别人的“伯”?互助本就是双向的,就像春天播种的人,秋天才有资格收获果实。这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