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ú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 liú zhī jì

成语解释: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状况;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成语出处:《尚书 顾命》:“病日臻,既弥留。”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病危将死的时候

繁体字形:彌畱之際

英文翻译:deathbed

弥留之际的意思

弥:[mí]1.满,遍:弥满。弥月(a.整一个月;b.婴儿满月)。弥望(满眼)。弥天(满天,形容极大的)。2.补,合:弥补。弥缝。弥封。3.更加:弥坚。欲盖弥彰。4.水满的样子:弥漫。5.久,远:弥留(病久留不去,后称病重将死)。弥亘(连绵不断)。6.姓。[mǐ]古同“”,平息,消灭。

留:1.停止在某一个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留校。留任。他留在农村工作了。2.留学:留洋。留英。3.使留;不使离去:挽留。拘留。留客人吃饭。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留心。留神。5.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鸡犬不留。6.接受;收下:礼物先留下来。书店送来的碑帖我留了三本。7.遗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8.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际:1.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边际。天际。2.彼此之间:国际。3.时候:值此之际。4.适逢其时;正当:际此盛会。5.中间;里边:脑际。胸际。

成语评论

弥留之际”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实际生活中真能用上吗?比如《红楼梦》里贾母临终前拉着宝玉的手说话的场景,就可以说“她在弥留之际仍惦记着孙子的婚事”。这种用法不仅准确,还能让文字更有画面感。

有人问:“弥留之际只能用在病重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纪录片里一位老科学家在去世前一天还在整理实验数据,旁白说“他在弥留之际依然坚守科研岗位”,这种用法既突显人物精神,又打破了“只能关联病床”的刻板印象。

更生活化的用法是怎样的?邻居张大爷走前把存折密码写在台历上,家人发现后感叹:“老爷子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别给儿女添麻烦”。你看,这个成语用在小人物身上,反而更能引发共鸣。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个成语自带时间紧迫感。就像电影里常用的倒计时镜头,当医生说“患者处于弥留之际”,观众立刻明白:关键剧情要来了。这种语言效率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过度追求“正能量”,反而让“弥留之际”这类词汇显得沉重。其实它像冬天的炭火,越是寒冷的语境越能体现温度。下次写文章时,不妨试试用它来替代直白的“临死前”,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感染力。

有年轻人问:“用这个词会不会太老派?”看看直播行业就知道了。某主播在退网前最后半小时的告别,弹幕飘过“见证主播的弥留之际”,既有时代反差萌,又精准传递了粉丝的不舍,证明好词汇永远不过时。

最后要提醒的是,使用时要避免过度煽情。就像做菜放盐,适量才能提鲜。当描述抗疫医生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简单一句“他在弥留之际仍通过视频指导抢救”,比堆砌形容词更有力量。

弥留之际的造句

  1. 造句 当生命弥留之际,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弥足珍贵!
  2. 造句 她们得以在弥留之际,见得一面。
  3. 造句 在我百年弥留之际,我不要你保证有多富有,多有权利,但我要你保证,你已经具备了创造财富和得到权利的能力,这样,我才放心。
  4. 造句 爱你是前世弥留之际情感的延续,是今生轮回前不变的诺言。
  5. 造句 在弥留之际不要带有对生命的遗憾。
  6. 造句 当你在弥留之际,别人对你的看法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7. 造句 伯父二竖为虐,已在弥留之际了。
  8. 造句 王爷爷想念他的儿子,在弥留之际还念着儿子的名字。
  9. 造句 在弥留之际,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10. 造句 他突然病倒。弥留之际,她第一次拉了拉他温热但毫无知觉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