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ān
  • ré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rén zhī jì

成语解释: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天人之際

英文翻译:combination of heaven with man

天人之际的意思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际:1.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边际。天际。2.彼此之间:国际。3.时候:值此之际。4.适逢其时;正当:际此盛会。5.中间;里边:脑际。胸际。

成语评论

天人之际”这个词,乍一听有点玄乎,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接地气。比如有人感叹:“现代人总在追求科技发展,可天人之际的平衡一旦打破,再先进的设备也换不回一片干净的蓝天。”这句话里,“天人之际”说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别光顾着改造世界,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人可能会问:这词儿和“天人合一”有什么区别?其实“天人之际”更强调“边界感”。比如古代哲学家讨论“天人之际,何以相容”,说的不是完全融为一体,而是探讨人类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生存。就像种田要顺应节气,治病得考虑体质,这种“有界限的合作”才是长久之道。

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某环保纪录片里有句旁白:“当城市把最后一块湿地填平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天人之际的缓冲带,更是与自己根源对话的机会。”这句话让我联想到,那些建在河滩上的楼盘,表面看是开发,实则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

说到个人观点,我觉得这个概念特别适合解释当代人的焦虑。很多人周末喜欢往山里跑,不单是为了拍照打卡,潜意识里是在寻找天人之际的联结。就像手机里装满了天气预报APP,但真下雨时,我们反而更享受听雨打窗棂的天然韵律——这种矛盾恰好在提醒:技术再发达,人终究需要自然带来的真实触感。

最后看个反例。某科幻小说描写未来世界:“人类用穹顶隔绝了四季,却在实验室里拼命复制春天的气息。”这种拧巴的状态,不正是割裂天人之际的后果吗?它警示我们:与其费劲模仿自然,不如先学会珍惜眼前真实的草木春秋。

天人之际的造句

  1. 造句 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
  2. 造句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3. 造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4. 造句 从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囚,这种天人之际般的遭际变幻,对南唐李后主的词风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造句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
  6. 造句 可以说,庄子在本然世界的天人之际视域里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
  7. 造句 老子之所以要进行“究天人之际”终极的追问,是要人类由认识天之“本然”而知人之“应然”,归底还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8. 造句 其才有霸王之略、学究天人之际、及堪将帅牧宰者,令五品已上清官及刺史各举一人。
  9. 造句 这些高手,在邀天之幸的当下,恰恰就立于“天人之际”。
  10. 造句 演绎出显一曲超世绝伦的人仙恋情,堪称天人之际的绝唱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