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ān rén zhī jì
成语解释: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天人之際
英文翻译:combination of heaven with man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际:1.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边际。天际。2.彼此之间:国际。3.时候:值此之际。4.适逢其时;正当:际此盛会。5.中间;里边:脑际。胸际。
“天人之际”这个词,乍一听有点玄乎,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接地气。比如有人感叹:“现代人总在追求科技发展,可天人之际的平衡一旦打破,再先进的设备也换不回一片干净的蓝天。”这句话里,“天人之际”说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别光顾着改造世界,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人可能会问:这词儿和“天人合一”有什么区别?其实“天人之际”更强调“边界感”。比如古代哲学家讨论“天人之际,何以相容”,说的不是完全融为一体,而是探讨人类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生存。就像种田要顺应节气,治病得考虑体质,这种“有界限的合作”才是长久之道。
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某环保纪录片里有句旁白:“当城市把最后一块湿地填平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天人之际的缓冲带,更是与自己根源对话的机会。”这句话让我联想到,那些建在河滩上的楼盘,表面看是开发,实则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
说到个人观点,我觉得这个概念特别适合解释当代人的焦虑。很多人周末喜欢往山里跑,不单是为了拍照打卡,潜意识里是在寻找天人之际的联结。就像手机里装满了天气预报APP,但真下雨时,我们反而更享受听雨打窗棂的天然韵律——这种矛盾恰好在提醒:技术再发达,人终究需要自然带来的真实触感。
最后看个反例。某科幻小说描写未来世界:“人类用穹顶隔绝了四季,却在实验室里拼命复制春天的气息。”这种拧巴的状态,不正是割裂天人之际的后果吗?它警示我们:与其费劲模仿自然,不如先学会珍惜眼前真实的草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