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ái huí qí lù
成语解释: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歧路:岔路。在岔道口上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若或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繁体字形:徘佪歧路
英文翻译:hesitate at the crossroads
徘:〔徘徊〕a.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徘徊了很久”;b.犹疑不决,如“左右徘徊”。
徊:见〔徘徊〕
歧:1.岔(道);大路分出的(路):歧途。2.不相同;不一致:歧义。歧视。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徘徊歧路”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不决。比如:“站在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他像一只徘徊歧路的孤雁,既渴望挑战高薪岗位,又舍不得稳定的工作环境。”这里的“徘徊歧路”生动刻画了人在重大决策前的心理状态——既向往远方,又恐惧未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徘徊歧路”的困境?其实这和现代社会的选择爆炸密切相关。当我们在电商平台面对100种同款商品时,在职场上面临“跳槽还是深耕”的选择时,大脑就像被塞进迷宫的小白鼠,每个岔路都闪着诱惑的光。这时候,“徘徊歧路”不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对每个可能性负责的慎重态度。
有个有趣的观察:古人用“歧路亡羊”警示选择过多的危险,而当代人却在“徘徊歧路”中修炼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就像那个辞职创业的邻居,她整整两年都在考察市场、分析风险,看似原地打转,最终却精准切入健康轻食赛道,把犹豫期转化成了筹备期。这种“战略性徘徊”反而成就了事业。
值得思考的是:徘徊是否必然意味着停滞?我曾在登山时遇到过真正的“歧路”时刻——两条山径看似都通向顶峰。向导的提醒令人难忘:“站在原地比较安全,但迈步才能看见新风景。”这或许揭示了成语的深层启示:重要的不是立刻选对路,而是保持向前探索的勇气。
回到现实场景,当我们说“应届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间徘徊歧路”时,不妨换个角度理解:这种踌躇恰是青春的特权。就像试穿衣服可以反复照镜子,人生重大选择也值得反复推敲。关键是别让徘徊变成自我囚禁的牢笼,而是将其转化为校准方向的雷达——毕竟没有白走的路,每条岔道都藏着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