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ěn jī āi è
成语解释: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4回:“忍饥挨饿进庙杀僧,少水无茶开门揖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贫困
繁体字形:忍饑挨餓
英文翻译:To starve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挨:[āi]1.靠近;紧接着:他家挨着工厂。学生一个挨一个地走进教室。2.顺着(次序):把书挨着次序放好。挨门挨户地检查卫生。[ái]1.遭受;忍受:挨饿。挨了一顿打。2.困难地度过(岁月):苦日子好不容易挨过来了。3.拖延:他舍不得走,挨到第二天才动身。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忍饥挨饿”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忍受饥饿,常用来形容生活极度困苦、物质匮乏的状态。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用:“战争年代,许多百姓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忍饥挨饿,熬过漫长的寒冬。”这时候可能有人问:为什么要用“忍饥挨饿”而不是直接说“饿肚子”?其实成语的特殊性在于它自带画面感——一个“忍”字既体现了被动承受的无奈,也暗示着坚持活下去的韧性。
再举个现代的例子:“创业者初期常要忍饥挨饿,白天跑客户,晚上啃馒头,但正是这种经历磨炼出他们的抗压能力。”这里有人可能会困惑:现在物质丰富了,真的还存在这种情况吗?其实“忍饥挨饿”在现代语境中更多是比喻义,它代表着为达成目标主动选择吃苦的精神,就像运动员赛前严格控制饮食,虽不用真的挨饿,但需要同等程度的自我约束。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普世真理:人类在困境中展现的生命力往往超乎想象。记得我祖父讲过他年轻时逃荒的经历:“那时候全村人忍饥挨饿走了三百里路,路上连草根都成了救命粮。”这种集体记忆提醒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并非理所当然。
或许有人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吃苦精神吗?答案可能藏在那些凌晨四点起床背单词的学生,或是为研发新产品连续加班的技术员身上。他们选择暂时“忍饥挨饿”,不是被迫生存,而是主动突破舒适区。这种精神内核的演变,恰恰说明成语也能随着时代焕发新意。
最后要提醒的是,使用这个成语要注意语境分寸。比如描述朋友减肥可以说“她在控制饮食”,若说成“她天天忍饥挨饿”就夸张了。语言就像调味料,适量添加才能让表达更生动。当我们谈论“忍饥挨饿”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智慧选择——是坐以待毙,还是把苦难转化为前进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