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ěn
  • shòu
  • è 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ěn jī shòu è

成语解释: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多指贫困

繁体字形:忍饑受餓

英文翻译:suffer hunger

忍饥受饿的意思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受:1.接受:受贿。受教育。受到帮助。2.遭受:受灾。受批评。受委屈。3.忍受;禁受:受不了。受得住。4.适合:受吃(吃着有味)。受看(看着舒服)。受听(听着入耳)。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成语评论

忍饥受饿”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忍受饥饿”,但背后往往藏着更深的故事。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古人会用这个词?难道吃饱饭在古代这么难吗?”其实,古代生产力低下,天灾人祸频繁,普通百姓确实容易陷入缺粮困境。比如《史记》里记载的战国时期饥荒,“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就是真实写照。

再举个现代的例子。有人可能会疑惑:“现在大家都能吃饱了,这个成语还有意义吗?”其实,某些特殊场景下,“忍饥受饿”依然存在。比如偏远山区支教老师曾分享,暴雨封山时,学校存粮吃光,师生们靠野果撑了两天。这种集体“忍饥受饿”的经历,反而让他们更珍惜一粥一饭。

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常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比如《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工地打工时,为了省钱买书,经常饿着肚子干活。有读者问:“这么折磨自己值得吗?”作者路遥或许想表达:人在困境中对精神追求的坚持,有时会超越生理需求。

我曾在西北旅行时见过老一辈人吃饭绝不剩一粒米,他们说这是“饿怕了”。这让我想到,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但饥饿记忆仍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成语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不仅是历史碎片,更是活生生的文化基因。

有人担心:“强调忍饥受饿会不会显得消极?”我倒觉得这个词更像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关注粮食安全,也让我们反思:在物质过剩的今天,为什么全球仍有8亿人面临饥饿?当我们点外卖扔掉半碗米饭时,某个角落或许正有人为一口粮食发愁。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价值在于启迪思考。就像“忍饥受饿”这个词,它既记录了人类对抗饥饿的集体记忆,也暗示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现代冷链技术,人类正在用智慧缩小饥饿的阴影。当我们谈论这个词时,其实也在见证文明发展的轨迹。

忍饥受饿的造句

  1. 造句 食物严重缺少,伊拉克人平易近正在忍饥受饿。
  2. 造句 可知交你忍饥受饿!又只卖得你五文钱,倒坏了三个行货。
  3. 造句 后来,为了自己不再忍饥受饿,也不再遭受舅母的白眼,穆图声便学得很乖巧,常常主动帮助舅舅家里做事。
  4. 造句 本村的人都在忍饥受饿,如果放过你这个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毛贼,那么以后就更没有太平的日子过了。
  5. 造句 浮游植物一旦挨饿,那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及哺乳动物也跟着一起忍饥受饿。
  6. 造句 他们明白一旦学生不能正常回校、长期生病、无家可归或者忍饥受饿,他们的考试成绩就会跌落。
  7. 造句 这才从太白山北麓一直往西走,一路上,虽然经受了千辛万苦,忍饥受饿。
  8. 造句 不过,他还是很感激他,他们恕不相识,他还是答应救了他,如果没有他,这会儿还呆在牢房里忍饥受饿,也许过不了几天会被活活饿死。
  9. 造句 可是,害病的人太多了,灵芝草太少了,为了把所有病人都治好,兄妹俩天天起早睡晚,忍饥受饿,跑遍八百里武当山,累得头发胀腰发酸,上气接不住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