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ù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表示强烈不满
繁体字形:怒目而視
英文翻译:look at with angry eyes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怒目而视”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瞪大眼睛盯着对方,常用来形容生气或对抗的状态。比如小明和小张因为游戏规则吵了起来,两人站在客厅里,双手抱胸、眉头紧锁,谁也不说话,只是怒目而视,仿佛下一秒就要爆发。这种场景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问题来了:为什么用“怒目而视”而不用“破口大骂”?答案藏在情绪的分寸里。成语中的“怒”是明确的情绪表达,但“视”却保留了克制的边界——就像有人踩了你的脚却死不道歉,你可能会用眼神表达不满,而不是直接动手。这种“无声的对抗”恰恰体现了人际冲突中的微妙张力。
记得去年在菜市场见过这样一幕:卖鱼大叔和顾客为了秤准不准的问题僵持不下。大叔抄起杀鱼刀往案板上一剁,顾客则把塑料袋往地上一摔,两人隔着摊位怒目而视了足足半分钟,最后却突然同时笑出声。你看,有时候剑拔弩张的架势,反而可能成为化解矛盾的转折点。
延伸思考: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吵架场景吗?完全不是。历史剧里常有这样的镜头:忠臣被奸臣诬陷,上朝时虽跪在殿下,却依然昂首怒目而视龙椅旁的权臣。这里的眼神交锋,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气节与风骨的无声宣言。
个人觉得,在当代社会,“怒目而视”其实是个挺实用的技能。当遇到地铁插队者、公共场合外放视频的人,与其费口舌争论,不如用个杀伤力适中的眼神——既表达了态度,又避免了正面冲突。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眼神艺术,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现代人脆弱的社交安全感。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对视超过3秒就会产生压迫感。所以下次想要“怒目而视”时,记得控制时长——毕竟瞪得太久,可能就从气势压制变成搞笑对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