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shì hài sú
成语解释: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成语出处: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繁体字形:驚丗駭俗
英文翻译:shock the common customs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当人们听到"惊世骇俗"这个词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震惊世人、超越世俗",但它的实际使用场景远比字面解释复杂。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充满张力的四字成语?
举个真实案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位青年画家在北京举办画展,将传统水墨与抽象表现主义结合。当时艺术界权威批评其作品"惊世骇俗,不可理喻"。但三十年后,这位画家却成为新水墨运动的代表人物。这说明"惊世骇俗"的评判往往带有时代局限性,突破常规的创新最初常被视为异端。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科技领域反而很少用这个词形容重大突破。当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计划时,媒体更倾向用"革命性创新"而非"惊世骇俗"。这是否意味着社会对创新的包容度在提升?我认为这反映出现代人对技术突破的接受阈值显著提高,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需要时间去验证其价值。
在影视创作中,"惊世骇俗"常被用作营销噱头。某网络电影宣传时标榜"惊世骇俗的叙事手法",实际观影后观众发现只是常规剧情搭配血腥镜头。这种滥用导致成语本身的力量被稀释。值得思考的是:真正的创新与刻意标新立异的界限在哪里?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内在价值支撑。
从语言学角度观察,"惊世骇俗"的使用存在明显代际差异。老一辈更倾向用它表达负面评价,年轻群体则逐渐赋予其突破陈规的积极含义。这种语义演变如同社会观念的晴雨表,折射出时代价值观的变迁。当我们评价某个现象"惊世骇俗"时,或许更应该追问:这个现象是否在推动某种进步?
关于这个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个实用建议:当遇到突破认知的事物时,不妨先保持开放态度。就像百年前人们觉得飞机上天是惊世骇俗的妄想,如今却成为日常交通方式。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始于突破世俗认知的勇气。
最后要提醒的是:创新者不必刻意追求惊世骇俗的效果。特斯拉刚推出电动汽车时,着眼点是解决能源问题而非制造轰动效应。那些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创新,即便最初显得惊世骇俗,其本质仍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或许就是这个成语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