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成语解释: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
成语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敲詐勒索
英文翻译:blackmail and impose exactions on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诈:1.欺骗:欺诈。诈财。诈取。兵不厌诈。2.假装:诈降。诈死。3.用假话试探,使对方吐露真情:他是拿话诈我,我一听就知道。
勒:[lè]1.带嚼子的马笼头。2.收住缰绳不让骡马等前进:悬崖勒马。3.强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统率:亲勒六军。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简称。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地照在1平方米面积上时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绳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紧;系紧:行李没有捆紧,再勒一勒。中间再勒根绳子就不会散了。袜带儿太紧,勒得腿肚子不舒服。
索: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索。绳索。麻索。绞索。铁索桥。2.姓。3.搜寻;寻找:搜索。遍索不得。4.要;取:索取。索还。索价。5.孤单:离群索居。6.寂寞;没有意味:索然。
提到“敲竹杠”,大家会想到什么?比如菜市场的小贩发现顾客急着买菜,故意抬高价格,还补一句“今天不买明天更贵”——这种利用他人弱点谋取利益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敲诈勒索。成语“敲竹杠”最早源于旧社会帮派成员用竹筒敲打商船勒索钱财,如今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变相威胁。
有人问:“为什么敲诈勒索总能得逞?”关键在于施害者抓住了对方的恐惧心理。比如成语“趁火打劫”,火灾现场有人偷东西,或是公司遇到危机时竞争对手突然压价收购。这些情况都像《西游记》里妖怪抓唐僧,专挑师徒矛盾时下手。但要注意,并非所有议价都是敲诈,只有带着胁迫性质才算。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狮子大开口”的博弈智慧。某次朋友收到匿名信要求转账十万元,否则曝光隐私。这种远超合理范围的索要,就像寓言中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本质上是通过制造恐慌获取超额利益。但现代社会的监控技术和法律条款,已经让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法越来越难奏效。
这些成语背后藏着共同规律: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制造压力。好比“杀鸡儆猴”这个成语,表面是惩罚行为,实则是建立威慑体系。不过从个人经验看,预防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透明沟通。就像家里装防盗窗未必能防贼,但至少让贼知道这户人家不好惹。
遇到疑似敲诈时该怎么办?记住三个动作:留存证据、切断施压渠道、寻找第三方见证。这就像成语“釜底抽薪”的逻辑,直接从根源消除对方的筹码。有位企业主分享过,当合作方突然要求增加“保密费”时,他立即请律师到场并开启录音,对方马上改口称“只是开玩笑”。可见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法律条文或许冰冷,但社会温度在提升。十年前遭遇敲诈可能忍气吞声,现在越来越多受害者选择报警。就像成语“拔本塞源”揭示的真理,与其纠结个别案例,不如推动整体环境改善。毕竟,当路灯足够明亮时,阴影里的把戏自然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