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 wǎng bù jiù
成语解释: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繁体字形:既往不咎
英文翻译:let bygones be bygones
既:1.已经: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2.既然:既来之,则安之。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3.完了;尽:食既。4.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既高且大。既聪明又用功。既要有周密的计划,也要有切实的措施。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咎:1.过失;罪过:咎由自取。2.责备;处分:既往不咎。3.凶:休咎(吉凶)。
“既往不咎”这个成语听着像武侠剧里大侠的台词,其实咱们普通人也用得上。比如小王开会时发现同事上个月漏交的报告影响了项目进度,但他摆摆手说:“过去的事就不追究了,咱们先解决眼下问题。”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矛盾激化,又让团队能快速进入协作状态。
有人可能要问:难道所有错误都能既往不咎?其实关键要看犯错者的态度。就像邻居老张把车停错位置挡了路,第二天主动上门道歉还带了水果,这种情形下说句“既往不咎”反而能增进邻里关系。但若对方毫无悔意,盲目宽容可能变成纵容。
我在社区调解工作中见过典型案例:楼上漏水泡坏楼下装修,赔偿协商时楼下业主主动提出“咱们既往不咎,但请尽快修好管道”。这种有条件的宽容既保全了对方颜面,又确保了问题解决,比硬碰硬更容易达成共识。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成语用在工作场合是否适用?前年公司有个新人误删重要数据,主管在晨会上明确表示“这次既往不咎,但需要全员参加数据备份培训”。这种处理既给了新人改正机会,又系统性预防了同类错误,比单纯惩罚更有效果。
生活中最难实践这个成语的,往往是面对亲近之人的过失。就像我表弟高考失利时,全家没有翻旧账数落他模拟考失误,而是聚焦复读规划。这种“不咎”不是遗忘,而是选择把能量投向更有建设性的方向。毕竟揪着过去不放的人,就像背着沙袋跑步,既累自己又拖慢进度。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真正的既往不咎需要配套的解决方案。就像朋友借钱逾期未还,光说“不用还了”可能埋下心结,但若改成“这次不用着急,咱们重新定个分期计划”,既践行了宽容精神,又守住了原则底线。这或许就是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