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ái shì xiōng xiōng
成语解释: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成语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牵扯到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气势等
繁体字形:來勢洶洶
英文翻译:break in in full fury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势:1.势力:权势。人多势众。仗势欺人。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来势。势如破竹。3.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势。地势。水势汹涌。4.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局势。大势所趋。5.姿态:手势。姿势。6.雄性生殖器:去势。
汹:水向上翻腾:汹涌。
汹:水向上翻腾:汹涌。
成语“来势汹汹”常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事件突然出现,且带有强烈的压迫感。比如:“台风登陆前,乌云密布,海浪翻腾,来势汹汹的阵仗让村民提前加固了房屋。”这种场景下,人们能直观感受到“凶猛”和“紧迫”的双重意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汹汹”而不是其他词?其实,“汹汹”本身带有水势汹涌的意象,叠加“来势”后更能凸显动态的冲击力。
换个生活场景,假设公司突然遭遇竞争对手低价倾销:“新品牌以低于成本价抢占市场,来势汹汹的营销策略让老牌企业措手不及。”这里不仅描述了竞争者的行动速度,还暗示了危机感。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关键点在于“拆解压力”——比如分析对手策略的可持续性,或快速调整自身产品定位,而非硬碰硬对抗。
个人认为,“来势汹汹”背后往往隐藏着观察视角的差异。比如孩子叛逆期摔门怒吼,在家长眼中是“来势汹汹的顶撞”,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可能只是青春期寻求独立的信号。这时候不妨问:表象的激烈是否必然等同于实质性威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剥开情绪外壳,反而能发现更多沟通的可能性。
再看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中描写张飞当阳桥断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配合尘土飞扬、声如巨雷的场面,堪称文学化的“来势汹汹”。但有趣的是,这种气势本身就成了退敌的武器。这启示我们:面对看似凶猛的事物,有时只需稳住阵脚,就能发现对方的外强中干。
现代职场中也常见类似情况。某次部门会议上,同事突然提出颠覆性方案,语气强硬、数据密集,颇有“来势汹汹”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况,与其被气势压倒,不如将其视为思维碰撞的机会。毕竟,狂风暴雨式的开场,未必不能催生出创新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