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n nǚ lǎo yòu
成语解释:泛指所有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 梁 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男女老幼,大临街衢,接响传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泛指所有的人
繁体字形:男女老幼
英文翻译:men and women , old and young
男:1.男性。与“女”相对:男女平等。男演员。2.儿子:长(zhǎng)男。3.男爵,古代贵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最末一等。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幼:1.(年纪)小;未长成(跟“老”相对):幼年。幼儿。幼苗。幼虫。2.小孩儿:扶老携幼。3.姓。
“男女老幼”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涵盖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比如社区组织活动时,负责人说:“这次游园会准备了手工、运动、戏剧等二十多个项目,保证男女老幼都能找到乐趣。”这里为什么要用“男女老幼”而不是简单说“所有人”?其实这个成语特别突出了群体的多样性,暗示活动设计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我们常在商场看到“本店商品老幼皆宜”的标语。有位妈妈牵着孩子经过时感叹:“这家店的玩具既有给幼儿的积木,也有给老人玩的益智棋,真是名副其实。”成语里的“老幼”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这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将需要特别关照的两个群体并列,传递出温暖关怀的意味。
最近小区改造儿童乐园时,居民代表提议:“新设施要做到男女老少咸宜,比如既有女孩喜欢的秋千,也要有男孩攀爬架,还要加装老人歇脚椅。”这个提议好在哪?它打破了传统游乐场只考虑儿童的局限,通过“男女老少”的周全考虑,把公共空间变成了全龄社交场所,这样的改造思路确实值得点赞。
有次在公园看到有趣的场景:广场舞大妈带着蓝牙耳机跳舞,旁边少年在玩滑板,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散步,构成一幅生动的“男女老幼各得其乐”的画面。为什么这个场景让人觉得和谐?因为不同年龄层既能保持自己的活动节奏,又共享着同一片公共空间,这种包容性正是现代城市最需要的特质。
最近读到某奶茶品牌的调查报告显示,他们的新品试喝活动中“男女老幼参与比例均衡”。这背后有什么门道?原来他们在商圈、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设置了体验点,还设计了无糖、低咖啡因等多样化选择。这种细分策略启示我们:所谓“适合所有人”,绝不是一刀切,而是要给每个群体留出自选空间。
有个朋友在幼儿园工作,她说现在设计亲子活动时特别注意“兼顾男女老幼”:让孩子动手做手工,安排家长交流育儿经,还专门给爷爷奶奶设置了茶歇区。这种分层设计为何有效?因为它避免了“一人参与全家陪站”的尴尬,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参与方式,自然提升了活动满意度。
观察市面上的畅销商品,发现那些真正做到“老幼皆宜”的产品有个共同点:在基础功能上做加法。比如智能音箱既有老人模式的大字界面,也有儿童模式的内容过滤,还有年轻人的语音购物功能。这告诉我们:所谓的普适性,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通过模块化设计满足多元需求。
记得去年除夕家庭聚会,叔叔用“现在真是男女老少都会网购”打趣七十岁学会手机支付的奶奶。这句玩笑其实藏着时代密码:当科技产品突破年龄和性别界限,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打破代沟的沟通契机。这种社会进步,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温度。
社区图书馆最近新增的“全龄阅读区”很有意思:矮书架方便孩子取阅,带放大镜的阅读灯照顾老人,性别中立的装修色调让所有人都感到舒适。这个案例生动说明:当空间设计真正践行“男女老幼”理念时,就能创造出远超功能本身的人文价值。
有次听教师朋友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她说:“对待学生要像中医把脉,男孩女孩、不同年龄要用不同方法引导。”这个比喻精准点破了教育工作的精髓:真正的因材施教,不是简单分类,而是像“男女老幼”这个成语那样,既看到差异又保持整体性的智慧。